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四钱(12克) 红花三钱(9克) 当归三钱(9克)生地黄三钱(9克) 川芎一钱半(4.5克) 赤芍二钱(6克) 牛膝三钱(9克) 桔梗一钱半(4.5克) 柴胡一钱(3克) 枳壳二钱(6克) 甘草一钱(3克)
〔煎服法〕水煎服。
〔讲解〕本方是主治胸中血瘀的重要方剂,其病以胸痛日久,病如针刺而有定处,唇暗目黑,舌边有瘀点或瘀斑为主证。气行则血行,血瘀必致气机阻滞,故本方证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方中用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君药。川芎、赤芍、当归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共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升达清阳,以利降浊;桔梗升宣肺气,载药上行;桔壳下气除痞,开胸行气;牛膝善降,通行血脉,引血下行。四药合用,升降并用,调和气血,再配生地清热凉血,清心除烦,与当归相配,有养血润燥,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共为佐药。甘草缓急,通利血脉,且可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
综上分析,本方配伍特点是寓补血于活血之中,活血而不伤其正,祛瘀又可生新,寓行气于活血之内,则使气行促血行。故此,本方不仅行血分之瘀滞,还能解气分之郁结,是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的良方。
本方祛瘀药物较多,非确有瘀血证者不宜使用,妊娠妇女忌用。
〔临证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瘀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首方剂,凡气滞血瘀在半身以上都可使用,尤以胸部血瘀者最为合适。临床可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渐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还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各地报导适应本方的疾病有多种,诸如血瘀型的头痛,眩晕,真心痛,吐血,眼底出血,哮喘,皮下出血,痛经,月经不调,不孕,部分癥瘕积聚及一些顽固性疾病,如顽固性失眠、呃逆、遗尿、长期潮热、胁痛肝大、胸部外伤、皮肤病等属瘀血者,均有较好的功效。
常用加减法:如见心悸失眠较重者,可加茯神、酸枣仁以安神定悸;若气滞较重者,可加栝蒌、薤白以增加开胸行气之功;若血瘀偏重者,宜重用红花、川芎,并可加丹参以加强活血祛瘀作用;若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可加郁金、丹参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附方〕
1.通窍活血汤:赤芍一钱(3克) 川芎一钱(3克) 桃仁三钱(研泥)(9克) 红花三钱(9克) 老葱三根(切碎) 鲜姜三钱(切碎)(9克) 红枣七个(去核) 麝香五厘(绢包)(0.15克)(《医林改错》)
2.膈下逐瘀汤:灵脂二钱(炒)(6克) 当归三钱(9克) 川芎二钱(6克) 桃仁三钱(研泥)(9克) 丹皮二钱(6克) 赤芍二钱(6克) 乌药二钱(6克) 元胡一钱(3克) 甘草三钱(9克)香附钱半(4.5克) 红花三钱(9克) 枳壳钱半(4.5克)水煎服。(《医林改错》)
3.少腹逐瘀汤: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0.6克) 元胡一钱(3克) 没药二钱(研)(6克) 当归三钱(9克) 川芎二钱(6克) 官桂一钱(3克) 赤芍二钱(6克) 蒲黄三钱(生)(9克) 灵脂二钱(炒)(6克) 水煎服。(《医林改错》)
4.身痛逐瘀汤:秦艽一钱(3克) 川芎二钱(6克) 桃仁三钱(9克) 红花三钱(9克) 甘草二钱(6克) 羌活一钱(3克) 没药二钱(6克) 当归三钱(9克) 灵脂二钱(炒)(6克) 香附一钱(3克) 牛膝三钱(9克) 地龙二钱(去土)(6克)(《医林改错》)
以上各方皆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为基础药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血瘀所致诸证。其中血府逐瘀汤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宜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强,主治胸中瘀阻之证;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等,故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中配有香附、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部胀痛;少腹逐瘀汤中配有温通下焦之小茴香、官桂、干姜等,故温通止痛作用较优,主治血瘀少腹之痞块,月经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中配有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