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知要
明·李中梓(字士材)撰,成书于1642年。
本书二卷,为《内经》的节注本。作者选择《灵枢》、《素问》中72条重要条文,进行分类注释而成。全书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概括了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
本书分类既系统全面又简明纲要。先列道生类,论述人的养生和健康之道,体现了《内经》中人与自然的统一观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精神内守”的未病先防思想;次列阴阳类,发挥了《素问》“治病必求其本”的经义,把阴阳学说引入医学领域,贯彻于各个方面;再以脏象、经络类,阐明生理病理;色诊、脉诊、病能(态)、治则类,则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要领。虽仅八类,而生理、病理、诊断、治则的内容无不包括。实为攻读《素问》、《灵枢》的一部入门佳作。
此外,书中所选《内经》条文虽少,但确有独到之处。早于李氏的滑伯仁著《读素问钞》,讲脏腑不选《灵枢·本输篇》,遗漏了五脏六腑表里相合的重要问题;论望诊不选《灵枢·五色篇》,忽视了,颜面色诊的有关论述;述经络不选《灵枢・经脉篇》,则对手足阴阳各经的循行起止语焉不详。比观两书,本书虽数量少于《读素问钞》,而其学术价值,当在滑氏之上。
作者对原文所作的注释,能广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阐释,故其注文紧密联系实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如治则篇中注释“治病必求于本”时说:“故治病者,万绪纷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阴阳既得,病祟焉逃,苓连姜附,尽可回春,参术硝黄,并能起死。此之未辨,畏攻畏补,忧热忧寒,两歧必至于误生,广络遗讥于圣哲,本顾可弗求乎哉”。又如阐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时指出:“此二语为医宗之纲领,万世之准绳,其言若浅而易明,其旨实深而难究。夫邪气者,风寒暑湿燥火;精气即正气,乃谷气所化之精微。盛则实者,邪气方张,名为实证。……夺则虚者,亡精失血,用力劳神,名为内夺。……似实似虚,举世殽乱,故曰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辨之不可不精,治之不可不审也。”言简意赅,可收“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教益。
本书分类简要,注释畅明,清代医家薛雪见而折服,认为比其所辑《医经原旨》更佳,遂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于1764年重新校订,并加按语。现今流行本,即为薛氏重校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目前较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