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字勋臣)著。成书于1830年。

全书两卷。上卷主要辨析古人在脏腑解剖和生理方面的错误,并叙述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及膈下逐瘀汤主治的各种病证。下卷,重点论述半身不遂的病理及治疗,对瘫痿、瘟毒吐泻转筋、抽风、痘、妇人胎产疾病、痹证等也有所论及。

本书中反映了王氏的学术观点及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首先,王氏纠正了前人医著中对人体脏器记载存在的大量错误。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枉行?”为此,王氏历尽千辛万苦,顶着各方面舆论的压力,亲赴义冢察看死尸,历四十余年著成本书。王氏在书中纠正了肺有六叶两耳、肝有七叶、心有七孔三毛、脾闻声则动、肺中有24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发现了人体内部的“卫总管”(腹主动脉),“荣管”(上腔静脉),“遮食”(幽门括约肌),“津管”(总胆管),“总提”(胰脏),“膈膜”(横膈膜)等结构。尤其对膈膜的记述相当准确,曰:“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同时,他再次肯定脑子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此谓补前人之未备。

其次,王氏丰富和发展了补气活血、祛瘀活血法理论在临床的应用。王氏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因此,他多从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两个方面来论其病机,所制方剂,亦多具补气、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治疗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及其衍方十余首,其中除急救回阳汤外,全以黄芪为主药,剂量最大者用至八两。王氏对有关血瘀所致病证的论述,较前人更为丰富;其所制的血府逐瘀、膈下逐瘀、少腹逐瘀诸方,更是流传广泛,深为医家所推崇。

另外,王氏治吐泻转筋,分攻补两法;谓小儿抽风非中风,以大补元气一方治之;论痘非胎毒,痘浆非血化等,亦足供临床医家所参考。

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及观察条件诸因素的限制,王氏也有论述错误之处。如他误认为“心无血”和“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而其他医家提出肺“吸之则满,呼之则虚”的正确意见,王氏却认为是错误。然白璧微疵,本书仍不失为一部颇有创新精神、实用价值较高的重要医著。

本书对后世影响较大,解放后屡次重版,以1966年上海科学技术岀版社铅印本最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