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崇原
清·张志聪(字隐庵)、高士宗纂集,成书于1663年。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列上品125种,中卷列中品120种,下卷列下品120种。作者运用五运六气之理,诠释《神农本草经》,以此阐明药性。他说:“本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寒热升降补泻之治……。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认为药物是天生万物之一。从五行、五色、五味、五气等方面进行研究,便可以执简驭繁地拿握药性与功用。例如茯苓条下注云“茯苓,本枳木之精华,借土气以结成。故气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枢机旋转之功。禀木气而枢转,则胸胁之逆气可除也,禀土气而安五脏,则忧郁惊恐悸之邪可平也。里气不和则心下结痛,表气不和,则为寒为热,气郁于上,上而不下,则烦满咳逆,口焦舌干;气逆于下,交通不表,则小便不利。茯苓位于中土,灵气上荟,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故皆治之。久服,安肝脏之魂,以养心之神,木生火也;不饥延年,土气盛也。”
对于药物的采集炮制,亦根据运气之理,提出了“司岁备物”的主张。这对保证药物质量,理高疗效有重要意义。如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岁,则多备温热之药;太阴湿土司岁,则备甘润之药。因药物得其主岁之气运则效力更专。药物的炮制,亦宜以助其药力为准则,如黄连水浸、附子火炮都是为加强药物的作用。张氏对药性理论的阐述,对药物的采集、炮制、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收入1896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医林指月》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