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编注
清·沈目南撰,成书于1692年。
初名《张仲景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本名。全书二十四卷。卷一,首列叙例、时令病、问阴阳病十八、望色、闻声、问治未病、五脏病喜恶、五脏攻法、误治救逆、切脉、厥论、喘论等篇。卷二至卷二十四,每卷列病证一篇。
沈氏以为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与张仲景原意不合,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谓“叔和更作序例,濒举汗吐下诸条为蛇足,予以一概删去”,“惟以仲景原论合梓是书,乃补《灵》、《素》不足。故余每于注证之后,引经文混合一论,以证轩岐仲景本一源而出,俾后之学者,一览晓畅”。沈氏将《金匮要略》重予编排,以序例冠于首,将以下的方论部分略予贯串整理,使之趋于条理。这是沈氏研究《金匮》的突出贡献所在。沈氏所加注文,多为其本人研究《金匮》的心得之言,发明颇多。如对“小建中汤”的注文,沈氏在论述其病因病机、组方意义后阐发道:“盖营卫阴阳两建之方,欲补其血,则加当归芍药之类;欲补其气,则加参芪甘术之类;欲补其阴,则加地黄知柏之类;欲补其阳,则加桂附之类,以此类推,变化无穷矣。”
本书以《中国医学大成》本较为流行,曹炳章在收入本书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