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痘疹方论

宋•陈文中(字文秀)撰。成书于1214年。

本书一卷。首论痘疹病因,次论治法,最后类集痘疹有效名方。

痘疹是儿科四大证之一。陈氏论治痘疹,首重八纲分证。他说:“凡疗疮疹,先分表里虚实。如表里俱实者,其疮易出而难靥,表里俱虚者,反是;表实里虚者,其疮易出而难靥,表虚里实者,亦反是。”在辨痘疹虚实时则又曰:“属于实者为壮热,发痘光泽,起发肥满而易靥;属于虚者必憎寒,发痘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而难靥。”提纲挈领,执简驭繁,颇为实用。

陈氏主张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辨证不仅适得其要,而且颇多临证经验。如书中辨疹出轻重时曰:“轻者三次出,大小不一,头面稀少,眼中无根,窠红肥满光泽也。重者一齐出,如蚕种,灰白色,稠密,泻、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也”。此说颇与临床相合。对临证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在痘疹的治疗上,陈氏强调据证立法,依法施方。重视托里、疏通、和营卫三法的运用,反对妄投宣利之剂。主张用温补之法治疗痘疹,首创用附、桂、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痘疹由于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陈氏认为,天地万物遇春而发,至夏而长成,疱疹之病,脏腑调和,则血气充实,自然易出易靥,若妄投寒凉之剂,恐冷气内攻,湿损脾胃,以至腹胀喘闷寒战啮牙而难治。故当痘疹出现里虚之时,则急用十一味木香散;表里俱虚时,急用十二味异功散送七味肉豆蔻散。因此后世有些医家认为:“钱氏治痘,专用凉泻;陈氏治痘,专用温补”而成为北宋后治痘之寒温二派。

十一味木香散,用木春、陈皮、大腹皮调气;丁香攻里,桂心发表;人参、炙草补中益气;赤苓、半夏、前胡化湿祛痰;诃子涩止泻,以治痘疹“内虚寒而外假热”,脾胃亏损,诸脏虚寒之败症。此方去大腹皮、前胡、诃子、甘草、茯苓易赤苓,青皮易陈皮,官桂易桂心,复加厚朴、当归、白术、肉豆蔻、附子,各十二味异功散,治痘疹已出未出,表里虚寒,急用此方以回真阳。陈氏谓:“此方家传五世,累经效验。”

陈氏作为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多为后世医家所釆纳。明代万全、薛己,清代冯兆张及近代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等多崇其说。

痘疮(天花)一症,虽已在我国绝迹,但陈氏用温补之法治痘,为儿科其他传染病的治法提供了借鉴,故本书在目前仍有其一定的临床价值。

本书较为流行的版本为商务印书馆1958年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