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明•缪希雍(字仲淳)撰,成书于1622年。

本书原名《先醒斋笔记》,是其门人长兴丁长孺根据其师缪氏征验不忒之一方一案,辑录而成。后又经缪氏亲为增益群方验案,并兼採本草常用之药四百四十一种,同时增入伤寒时疫治法,故名“广笔记”,简称《医学广笔记》。全书四卷。卷一至卷三为缪氏临床经验心得及验案、效方,并总结出某些病证的治疗规律及大法,如“吐血三要法”。卷四选常用药四百四十一种,介绍其形态、炮製及用法等。语简法备,颇多独到之处。

缪氏生活于明末灾疫连绵,疾病丛生之时期,而医之寒温之争方兴未艾,时医常失察前人本旨,或偏于苦寒,或拘于温燥,缪氏不同于这种偏见,认为“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他不仅对《神农本草经》有湛深研究,同时对外感热性病亦颇多阐发,以得力于《伤寒论》的研究为多,他曾有“熟读仲景书,即秘法也”之说。故能“师其意,变而通之”,“如是则法不终穷矣”。同时,他又善取诸家之长,结合时地,而多创见。他的这种治学态度,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缪氏提出治疗阴虚吐血的要法是:“宜行血,不宜止血”。认为止血虽可收效于暂,然每致成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液不循常道而复出。因此,宜效大禹疏浚治水之意,不要蹈鲧筑堤之误。“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故当顺其性而治之。“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之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而血愈不能归经。血之失常,每缘于气火之乱。此法一则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二则可免致脾胃两伤。血頼脾气统摄,脾气不伤则血症自有可瘥之理,这不仅体现了重视脾胃之治,更有防患于未然之意。

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有铅印本出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