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气血津液病证门

〔自学时数〕30学时

〔面授时数〕10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六郁的病因病机及其主要治法。

2.熟悉梅核气、奔豚气的主证和治法。

3.掌握积与聚的鉴别及其不同的治法。

4.掌握虚劳病的辨证要领及治疗法则。

5.掌握咳血、吐血、鼻衄、便血、尿血、血淋、紫斑的证治。

6.熟悉瘿瘤与瘿气治疗上的异同。

概说:气、血、津液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在生理上有温煦全身机体和推动全身的活动能力。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五脏之气,气的功能,推动全身的血液循行,通达于脏腑经络肢体;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于周身,脏腑功能的协调,无不赖血以营养;津液是人体所需的正常水液,有充养血脉,濡润脏腑及肌肤的作用。

气的来源于脾肾。一为先天之元气,一为后天水谷之气。气达于周身,推动血的循环,即所谓"气行则血行”。若气滞则血瘀,气郁则气结痰凝,气虚则阳气不充,卫外不固,气竭则血脱,故有“气随血行,气为血帅”之说,若气机失调,脏腑不和,则产生各种疾病。如肺气失于肃降,则气逆而喘促;心气逆乱则神昏惊厥;脾气不升则泄泻;胃失和降则呃逆呕吐;肝气郁结,则情志失调而产生诸郁之证;肾气不固则遗泄,气化无权。此外,气机失调则七情无制,故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五脏病变与气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血的来源于水谷的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而为血,血之所以能循行脉中,周流不息,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关;又与气的推动运行功能有关,若脉络受伤,血溢于外,即为出血,血从上而出,称为血上溢,如咳血、咯血、吐血、衄血等;血从下而出,称为血下溢,如便血、尿血、崩漏等;血从皮肤而出,如紫斑、紫癜、肌衄、发斑等。

津液的来源于饮食,由脾胃运化而成。其中与脾、肺、肾三脏的协调,三焦、小肠、大肠的传导变化,通利水道,都有着密切关系。若这些脏腑功能失常,形成内生痰饮,水湿停聚之证,同时影响津液在体内的代谢作用,从而出现津液亏损,或伤津脱液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