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能解剖学说

人体机能解剖学,是从形态与机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机能的角度来阐述人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体解剖学本来是一门形态学,机能解剖学就是把形态与机能结合起来讨论的新兴学科。

骨伤科的临证医学与解剖学理论十分密切,但骨伤科解剖学的观点,是机能的解剖观,无论在骨折的整复方面,还是对筋、骨缝损伤治疗方面,都是在机能解剖观指导下进行的。这个科学观点,来源于中医传统的天人相应生化观、整体观和体相观。

(一)天人相应生化观 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天人相应生化观,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与天体运动:古人认为地球和天体是悬浮于太虚即天空之中,其运动变化都是气的作用。人身只有适应了天体运动变化规律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否则就会引起疾病甚至夭亡。即《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络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2.人与地理环境:人不仅要适应天体运动的气候变化,还要适应地理环境之不同。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特别指出不同水土的人迁居不同地理环境而引起病变,称为“不伏水土”。

3.人与其它动物:人类和其他生物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的生化规律是阴阳、五行的规律。《素问•气交变大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将一些动物如犬、马、牛和人类按五行、五畜和人的五脏归类分属,认为都是天地阴阳生化的同类生物。《神农本草经》介绍不少动物作为药物治病,即是取其同类相助的。

4.天人相应生化观的人体结构:人必须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化,不仅在生理病理上,而且人体的结构也是与自然环境统一的。所以,中医对人体结构在数字上与观察天体运动及至地理环境的数字相参用。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四肢九窍,以及骨骼也以三百六十天应之。

5.生物节律:运用生物节律的理论去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文献中有关这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异远真人《跌损妙方》提出任督脉气在十二个穴道按十二时辰流注的理论,并具体运用到骨伤科辨证论治方面,成为点穴治伤的理论依据。后世发展成“子午流注”的理论也是十二经气血流注是按十二时辰次序循行的应用。

(二)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就是从整体观去认识的。如果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去总结中医的整体观,实际是一种系统论的方法和控制论中的类比法。

1.系统观:中医的系统,则是从整体出发,按照人体机构内在联系、属性和机体功能分系统。从属性和关系分:阴阳系统、五行系统;从结构生理功能分:脏象系统、经络系统;从病理分:卫气营血系统,从病因病理分:六淫系统、七情系统、六经系统、八纲辨证系统和三焦系统。各系统之间,等级结构十分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结构,组成了纵向结构,并按照同级原则和类比原则组成了横向结构,此种结构再组成另一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类比法,中医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解释,是从人体的机能出发,采用自然界或日常生活的现象,作为人体的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同构系统。通过这些同构系统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规律。例如,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又把人体内脏的结构、生理功能和国家政府职官类比为同构系统,进一步阐明脏腑功能,阐明人体的整体观。

(三)体相观 从人体的机能形态(包括神色)出发,认识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是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之一。

从体相去认识人体,在现代临床中还广泛运用。诸如眼、耳、舌象诊断,形体、色泽、脉象等等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法之一。在骨伤科方面,从肢体动态、外形、色泽、骨性标志、线条、皮肤瘀斑、肌肉的萎缩与否、关节功能活动度等诊断损伤程度;在治疗上也从体相恢复情况,以察知治疗效果。

(四)机能解剖观对骨、关节、筋、肌和脉的认识 骨伤科主要研究人体骨、关节、筋和肌肉所组成运动系统的伤病。中医对骨、关节、筋、肌肉和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大体认识基本上是从机能解剖观出发的。例如对骨的生理功能,《内经》指出为“骨为干”、“骨属屈伸”。对关节的认识,《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对筋、肌肉的认识,《灵枢•经脉》描述为“筋为刚”、“肉为墙”。

综上所述,从天人相应生化观、整体观和体相观出发认识人体,是中医在解剖生理学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虽然在某些方面是朴素的、原始的,但是,其认识方法是科学的。特别是在这些理论观点中,包含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现论的萌芽。正如机能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方向一样,中医传统的机能解剖观,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