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尺、桡骨双骨折

前臂由尺、桡骨并列组成。尺、桡骨又名辅、臂骨,有上、下尺桡关节连接。除尺桡骨有正常的生理弧度外,两骨之间有由桡向尺侧行走的骨间膜,桡骨借上、下尺桡关节及骨间膜的作用,能围绕尺骨作150〜180°的旋转活动,从而构成了前臂和手的灵活的旋转活动功能。前臂双骨折较常见,患者以青、少年为多。骨折后在骨折远、近段之间可发生重迭、旋转、成角和侧方移位。治疗时,须将两骨断端正确对位,畸形得到矫正,才能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

〔病因病机〕

当前臂遭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或旋转暴力时均可发生此种骨折。

1.直接暴力:前臂受打击,重物撞碰或机器辗扎伤造成骨折,多呈横断或粉碎型,两骨的骨折线常在一或相近平面,软组织常伴严重损伤(图5-40(1))。

2.间接暴力:患者跌倒,掌心着地,暴力由掌面向桡骨上部传导,而致桡骨中、上部发生骨折,多呈横断型,然后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即刻转移到尺骨,于是尺骨继桡骨而发生骨折,骨折线多呈斜型。软组织损伤较轻。在儿童则多为桡尺骨中段青枝型骨折(图5—40(2))。

十、尺、桡骨双骨折 - 图1

3.扭转暴力:患者跌倒时由于前臂过度的旋转,故使前臂遭受传导暴力加扭伤暴力而造成骨折,两骨折部位不在一平面,尺骨多在近端,而桡骨多在远端,均呈斜面型,两骨折线走向一致(图5—40(3))。

骨折后断端的移位方向,多受肌肉牵拉及暴力的作用方向而定。如骨折发生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桡骨上骨折段因受旋后肌牵拉旋向前方,同时因受肱二头肌的牵拉而稍屈曲,其骨折下段则受旋前圆肌及旋前方肌牵拉向前旋转。如骨折发生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下,桡骨上骨折段因旋后肌及旋前圆肌的共同牵引而处于中间位,但其下骨折段因旋前方肌的作用而向前旋转。此外,由于前臂伸肌及屈肌的共同牵拉作用,上、下各骨端多有不同程度的重迭。

〔诊断〕

除具有骨折一般体征,如疼痛、肿胀与压痛外,前臂功能活动障碍,有明显的骨擦音及异常活动。不完全性骨折有明显的局部压痛,有时可摸到成角畸形,成人骨折时往往向背侧成角畸形。而儿童不完全性骨折一般向掌成角畸形。拍摄正侧位X线片,进一步明确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

〔治疗〕

在治疗前,应根据前臂解剖、生理的特点与骨折后的病理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凡属闭合性各种类型的桡尺骨骨折,均可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开放性骨折,伤口在3厘米以内,经清创缝合后,可按闭合性骨折处理。陈旧性骨折,骨折部骨痂不多,可试行手法整复对位,若骨折移位严重,手法整位经三次以上失败者,或有骨不愈合形成假关节者,可考虑转手术治疗。

1.手法整复:桡尺骨干双骨折,因骨折后形成四个骨折断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旋转、成角、重叠和侧方移位,病理变化比较复杂,给骨折的整复和固定带来一定困难。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治疗尺、桡骨折中,旋转移位不获得矫正,不仅远近折段旋转不一,而且远、近骨间距不等,骨间膜松紧不均,桡尺骨干间的相互稳定性丧失,复位就难以成功。旋转移位是前臂骨折中主要矛盾,只要恰当地处理这主要矛盾,其他移位才能获得矫正。一般采用臂丛麻醉,上1/3骨折前臂取旋后位整复,中1/3和下1/3骨折时,前臂取中立位整复。双骨折中考虑一是稳定型骨折(如横性),一是不稳定型骨折(如斜螺旋或粉碎性等),应先整复稳定型骨折。若两骨均属不稳定型骨折,上1/3骨折先整复尺骨1/3骨折,下1/3骨折先整复桡骨骨折。在任何情况下,先整复比较难复位的一骨为首,如一是横断型骨折,一是斜形背靠背旋转180°移位,应先整复背靠背旋转移位之骨折,再整复横断型骨折,具体方法如下:

(1)牵引:患者取平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中、下1/3骨折前臂置中立位,上1/3骨折前臂稍旋后位,两助手分别握住患肢腕部和肘部,顺势牵引3〜5分钟,以矫正重迭及成角畸形。

(2)分骨:是前臂整复的重要手法,术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环指由骨折的掌背侧对向夹挤骨间隙,使向中间互相靠拢的桡尺骨断端,向桡尺骨各自分离。分骨时,由远至近端,手指与皮肤紧密相接,千万不要在皮肤来回磨擦,避免损伤皮肤(图5—41)。

十、尺、桡骨双骨折 - 图2

(3)折顶:前臂肌肉比较发达或局部肿胀明显时,单靠拔伸牵引尚不能把重叠移位完全矫正,一般而应用折顶手法,此法既能比较省力地整复残余重迭,又能顺利地矫正侧方移位。分骨后,术者两拇指推按向上突出的骨折断端,其余手指托住向下陷的骨折断段,拇指用力下压,四指轻轻上托,使骨折原来的成角畸形变大,当拇指感到骨折的两断端在一侧相损时,就突然反折,即四指把下陷的骨折断端猛然用力向上提,拇指时续向下压突出的骨折断端,骨折可基本复位。

(4)端挤提按:折顶后,术者检查断骨情况,如仍有一些错位,再予矫正。术者一手拇指在分骨,食指握住固定骨折一端,如果断骨为上、下错位,另一手就把下陷的骨端向上提;如断骨为左、右错位,另一手就把骨折另一端向中心推挤,矫正骨折断端的残余侧方移位。

(5)摇摆:为使骨折断端接触更紧密,再行摇摆手法。术者两手拇指和食指从掌侧、背侧两面捏住骨折部,先让牵引远折端助手轻轻上下左右摇摆,然后术者再捏住骨折部上下摇动,摇动时可听到(或感到)轻微的骨擦音,待骨擦音消失,说明骨折已复位稳定。

2.固定: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在骨折部外敷消肿驳骨膏,松缠绷带3〜5层,放分骨垫:背侧的骨间隙放棒状分骨垫,掌侧骨间膜放塔形分骨垫。桡、尺骨在同一水平位骨折时,分骨垫中点正对着骨折处;桡、尺骨不在同一水平骨折时,分骨垫放在两骨的骨折处之间。棒状分骨垫放置时要靠近尺骨。分骨垫位置放准后,用手指用力挤压,胶布条固定(图5-42)。

十、尺、桡骨双骨折 - 图3

放平纸压垫:在前臂背侧的上、下两头各放一平垫。因桡骨容易向桡侧移位,在骨折处的桡侧再安放一小平垫,分别用胶布条固定。

夹板安放:术者先放好掌、背侧夹板,用手固定,再放桡尺侧夹板,尺侧的带头夹板超腕关节、掌指关节部,然后用四条扎带分别捆好夹板。

伤臂以屈肘90°,前臂贴胸,指头到上之中立位、用托板三角巾悬吊在胸前(图5—43)。儿童多为不全之青枝骨折,如有成角畸形,只矫正畸形即可外敷中药、夹板外固定即可。

十、尺、桡骨双骨折 - 图4

3.功能锻炼:术后一般分四步进行:

(1)术后鼓励伤员用力练习捏拳和耸肩活动。

(2)手部肿胀消退后,练习小云手。

(3)伤臂有力,不需健手托扶时,练习大云手。

4.成人一般在18周后(儿童4周)骨折临床愈合,去除外固定夹板、练习反转手,外用四肢损伤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