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治法
外治法,是指应用于损伤局部的药物。如敷、贴、洗、搽、撒、浸、熨等。《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一般初、中期以药膏、膏药敷贴或药水搽擦,后期以熏洗、热熨等进行治疗。
(一)敷贴法 即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常用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1.药膏:又称敷药和软药。先将药物制成细粉末贮藏,应用时加蜂蜜、饴糖、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调匀如糊状,按部位大小、将药膏摊于相应的油纸或纱布上,并在药膏上覆盖一张极薄的毛皮纸,然后敷于伤处。在药膏上用毛皮纸覆盖,主要是指药膏不直接接触皮肤,在换药时容易揭取,因毛皮纸极薄,药力可渗透,不影响药效的发挥。
(1)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类:用于损伤初期,伤处充血肿胀疼痛者。代表方剂如消瘀止痛药膏(《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木瓜 栀子 大黄 蒲公英 地鳖虫 乳香 没药 共为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主治骨折伤筋,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损伤后期无瘀热者不宜使用,有创口者禁用。
(2)接骨续筋类:用于骨折、脱位及伤筋等,经复位与固定后,敷前药局部肿痛已减轻者。代表方剂如接骨续筋药膏(《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自然铜 荆芥 防风 五加皮 皂角 茜草根 续断 羌活 乳香 没药 骨碎补 接骨木 红花 赤芍 地鳖虫 白芨 血竭 硼砂 螃蟹末 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煮外敷。主治骨折、伤筋。筋骨未断者不宜应用。
(3)舒筋活血类:适用于扭损伤中期,伤处血肿机化,经久不散者。其代表方剂,如活血散(《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乳香 没药 血竭 贝母 羌活 木香 厚朴 制川乌 制草乌 白芷 麝香 紫荆皮 生香附 炒小茴 甲珠 煅自然铜 独活 续断 虎骨 川芎 木瓜 肉桂 当归 共研细末,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主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或久伤不愈。有创口者禁用。
(4)清热解毒类:适用于伤后感染邪毒,局部红肿热痛者。代表方剂如四黄散膏(《证治准绳》)。
天花粉三两 姜黄 白芷各一两 白赤芍药各二两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敷。主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伤处无瘀热红肿者慎用。
(5)温经通络、祛湿镇痛类:用于损伤后期,或陈伤日久,感受风寒湿邪,致伤处冷痛麻木、酸胀,遇气候变化时加重,局部无红肿灼热者。代表方剂如温经通络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乳香 没药 麻黄 马前子 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成软膏或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主治骨关节、软组织损伤肿痛、或风寒湿浸注,局部痹痛者。有红肿灼热者禁用。
(6)生肌拔肉长肉类:适用于局部红肿已消,但创口尚未愈合者。代表方剂如生肌(膏)散(《外伤科学》经验方)。
制炉甘石 滴乳石 滑石 琥珀 朱砂 冰片 研极细末,掺创面上,外再盖膏药或油膏。亦可用凡士林适量,调煮成油膏外敷,其中冰片亦可待用时掺撒在膏的表面上敷。主治溃疡脓性分泌物已经减少,期待肉芽生长者。创面不新鲜,脓性分泌物较多者慎用。红肿热痛者禁用。
2.膏药:膏药是以行气止痛、舒筋通络为主的中药和香油、黄丹等炼制而成的一种膏剂。具有应用简便、药力持久、疗效显著、有利收藏、携带方便等优点。
(1)骨折伤筋类:适用于骨折、伤筋的中后期,有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代表方剂如狗皮膏(成药)。主治跌打损伤。局部有创口者忌用。
(2)祛风除湿类:适用于损伤后复感风寒湿邪而成痹者。代表方剂如损伤风湿膏(《上海伤科学》经验方)。
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南星各四两 细辛一两 当归 黄金子 紫荆皮 生地各四两 红花 丹皮 落得打 白芥子各二两 苏木 桃仁 桂枝 僵蚕 青皮 甘松 木瓜 山奈 地龙 乳香各四两 没药 羌活 独活 川芎 白芷 苍术 木鳖子 山甲片 川断 山栀 地鳖虫 骨碎补 赤石脂各二两 主治一切损伤风湿。局部有创口者忌用。
(3)祛腐生肌类:适用于创口感染后,腐肉不脱者。代表方剂如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白芷五钱 甘草一两二钱 当归二两 紫草二钱 血竭 轻粉各四钱 主治溃疡脓腐不脱,新肌难生者。创口感染初期忌用。
3.散药:又称掺药或丹药。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瓷瓶收贮备用。应用时直接掺于创面上,或用引流条插入伤口内引流,或撒于膏药上贴于患处。
(1)止血收口类:适用于一般创伤出血。代表方剂如花蕊石散(《伤科汇纂》)。
花蕊石二两 石硫黄四两 共入瓦罐煅研为细末。外掺创面后包扎。主治创伤出血。创口已感染者忌用。
(2)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者。代表方剂,七三丹。(《中医外科学讲义》)。
熟石膏七钱 升丹三钱 共研细末。掺于创面,或制成药条,插入疮中。主治创伤感染伤口,流脓未尽、腐肉未清。创面新鲜,有新生肉芽组织者忌用。
(3)生肌长肉类:适用于脓水稀少,新肉难长的创面。代表方剂如生肌八宝丹。(《中医伤科学讲义》)。
煅石膏 赤石脂 轻粉各一两 东丹 龙骨 血竭 乳香 没药各三钱 共研成极细末,外撒创口。主治各种创口。创面不新鲜及有坏死组织者禁用。
(4)温经散寒类:适用于局部寒湿停聚,气血凝滞疼痛,损伤后期。代表方剂如丁桂散(《中医伤科学讲义》)。
丁香 肉桂等分 共研细末。撒在膏药上,烘热后贴患处。主治风寒湿所致痹痛及阴证肿疡疼痛。局部有红肿灼热者禁用。
(5)活血止痛类:适用于损伤后,局部瘀血结聚肿痛者。代表方剂,如四生散(原名青丸子,《伤科学》,上海)。
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南星各二钱 生半夏 细辛各一钱 研细末,酒调敷。主治跌打损伤肿痛,关节痹痛。局部红肿灼热者禁用。如出现过敏性皮炎即停敷。
应用外敷药注意事项:
(1)少数病人敷贴药后,有过敏反应而发生接触性皮炎,当皮肤奇痒及有红色丘疹出现,应即停敷。若已形成水泡,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泡中液体,外搽紫药水。
(2)换药的时间,根据损伤轻重,伤情的变化,肿胀的消退程度,天气的冷热决定。一般2~4天换药1次,后期患者亦可酌情延长。
(3)若为开放性骨折或局部有创口的,禁用外敷药,避免引起感染。
(4)骨折不稳定者慎用,以免影响固定效果,以及换药时发生骨折再移位。
(二)搽法 搽药可直接涂搽于伤处或施行理筋手法时配合外用。临床常用有以下两种:
1.酊剂:指外用药酊或外用伤药水,是用药与酒精浸制而成。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作用。代表方剂如红灵酒(验方)。
生当归二两 红花一两 花椒一两 肉桂二两 樟脑五钱 细辛五钱 干姜一两 95%酒精二市斤,泡浸七天备用。主治跌打损伤,局部肿痛。皮肤损伤者禁用。
2.油剂:用香油把药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剂,也可加黄蜡收膏而成油膏。具有温经通络、消瘀散血的作用。适用于关节筋络寒湿冷痛等症。代表方剂,如伤油膏(《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血竭二两 红花 乳香 没药各二钱 琥珀一钱 冰片二钱,后入 前六味药共为细末,后入冰片,再研,将药末溶化于炼过的油内,再入黄蜡收膏。于施行理筋手法时,涂搽于患处,同时还起润滑作用。局部有创口或皮肤有炎症者禁用。
(三)熏洗法
1.熏洗法: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具有温筋通络,利关节,活血祛风。适用于关节强直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多用于四肢关节的损伤。代表方剂如四肢损伤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伸筋草一两 透骨草一两 香樟木一两 甘松三钱 山奈三钱 煎水熏洗患处。主治四肢骨折,扭挫伤后筋络挛缩疼痛。局部为新鲜开放创口者忌用。
2.洗涤法:多用于创伤。是以药物制成水溶液,洗涤患处,以防感染。常用野菊花或金银花或蒲公英煎水,或2~20%黄柏溶液。
(四)热熨法 以布袋装药物,热熨患处。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坎离砂:(成药)。用醋、水各半,将药熬成浓汁,再将铁砂炒红后搅拌制成。使用时加醋约30克,装入布袋内,自然发热,敷在患处。主治腰腿痛,风湿关节痛。局部有红肿热痛者禁用。
2.电渗熨法:是根据中医伤科常用的熏洗剂加电熨而成,能使局部温度增高,加强渗透力,从而发挥其药物效能。川椒、桂枝、生川乌、生草乌、摇竹消、鸟不落、防己、羌活、石菖蒲、当归尾各90克,红花、三七、乳香、没药各45克,苏木、活血藤各180克。将药物浸于50%酒精20公斤中10~14天后备用。用五层纱布浸湿,放于患处,再用电吹风(理发用)加热,旋转移动,使热度均匀(防止烫伤)每次15~20分钟,可在局部拍打和关节被动活动,每10次为1疗程。主治损伤后期,肢体麻木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炎症忌用。
附:骨伤科常用药及方剂
(一)常用药表
分类 | 药名 | 功效 | 主治 | 用量 |
---|---|---|---|---|
活血祛淤药 | 莪术 | 破血、化瘀、散气。 | 跌打损伤、内损瘀血。 | 6~10克 |
三棱 | 行血、破瘀、消积。 | 损伤瘀血肿痛,外敷对肋软骨骨折肿胀疼痛尤有功效。 | 6~10克 | |
元胡 | 逐瘀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 各种损伤引起肿胀疼痛,骨折后期的关节活动疼痛。 | 6~10克 | |
牛膝 |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 骨折后期,腰膝酸软无力和骨痿筋挛等。 | 9~15克 | |
桃仁 | 破血行瘀。 | 筋骨损伤早期,血瘀肿痛。 | 9~15克 | |
红花 | 破瘀活血、消肿止痛。 | 伤后气血瘀积,肿胀疼痛。 | 6~10克 | |
川芎 | 行气、止痛、活血。 | 创伤后气血瘀积,肿胀疼痛。 | 9~15克 | |
三七 | 化瘀止血、生肌、止痛。 | 跌打损伤,出血不止,肿胀疼痛。 | 3~6克 | |
赤芍 | 通经活络、散瘀止痛。 | 创伤肿痛及关节陈旧性损伤等。 | 9~19克 | |
血余炭 | 祛瘀、凉血止血。 | 损伤出血和松质骨骨折(如骨盆骨折)内出血。 | 6~9克 | |
蒲黄 | 止血、行血消瘀。 | 内、外出血,瘀滞作痛。 | 6~12克 | |
降真香 | 止血、行瘀定痛。 | 外伤所致内外出血,血瘀气滞疼痛。 | 3~6克 | |
乳香 | 活血定痛、伸筋生肌。 | 跌扑瘀血阻滞以及痈肿作痛等。 | 3~9克 | |
没药 | 活血化瘀。 | 跌打损伤以及痹痛、拘挛等。 | 3~9克 | |
郁金 | 行气解郁、凉血破瘀。 | 气滞血瘀,胸胁腹痛等。 | 3~9克 | |
姜黄 | 破血行气、通络止痛。 | 瘀血阻滞,胸腹疼痛,风湿痹痛等。 | 3~9克 | |
丹参 | 活血祛瘀生新。 | 血瘀作痛以及痈肿疮毒等。 | 3~15克 | |
泽兰 | 活血通经、行水。 | 损伤瘀肿及痈肿疮毒。 | 3~9克 | |
鸡血藤 | 补血行血、舒筋活络。 | 损伤后期瘀血阻络,风湿痹痛等。 | 9~15克 | |
五灵脂 | 通利血脉、散瘀止痛。 | 血滞疼痛等。 | 3~9克 | |
苏木 | 行血消瘀。 |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 3~9克 | |
刘寄奴 | 破血通经、消肿止痛。 | 折伤瘀肿,金疮出血等。 | 3~9克 | |
穿山甲 | 祛瘀散结、消痈排脓、通经透络。 | 瘀滞肿块,痈疮,肿毒,风湿痹痛,肢体拘挛或强直等。 | 3~9克 | |
接骨续筋药 | 䗪虫 |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 瘀血阻滞之经闭,症瘕,骨折伤损。 | 6~10克 |
土鳖虫 | 行瘀活血、续骨接筋。 | 筋骨折伤,各种创伤后肿胀疼痛等。 | 3~6克 | |
自然铜 | 散瘀血、接骨、止痛。 | 各种骨折和创伤瘀血疼痛。 | 3~9克 | |
骨碎补 | 补肾、接骨、活血。 |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肿疼痛,以及风湿日久,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等。 | 10~15克 | |
螃蟹粉 | 除热、散瘀通经、舒筋接骨。 | 中期和晚期各类骨折和肌腱、韧带损伤。 | 9~16克 | |
合欢皮 | 活血安神、续筋接骨。 | 创伤瘀滞疼痛和折伤不愈。 | 9~16克 | |
接骨木 | 逐瘀行气、续筋接骨。 | 骨折,筋断,瘀血肿痛。 | 9~16克 | |
甜瓜子 | 续骨、补骨。 | 各类骨折。 | 6~12克 | |
象皮 | 止血、收敛止痛、生肌。 | 创伤不愈或感染坏死疮面(主要外用)。对半月板损伤有特效(内服)。 | 3~9克 | |
白芨 | 止血、生肌强筋、填补骨质。 | 骨折不愈,筋伤缺损,创口不收。 | 6~12克 | |
强筋壮骨药 | 杜仲 | 补肝肾、续筋强骨。 | 腰、腿部创伤和骨折后期筋骨无力。 | 6~12克 |
续断 | 补益肝肾、续筋强骨、通利血脉。 | 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早期或晩期的关节疼痛,软弱无力。 | 9~16克 | |
虎骨 | 散风寒、健筋骨。 | 关节走注疼痛及肝肾虚寒之足痿等。 | 3~9克 | |
五加皮 | 祛风湿、壮筋骨。 | 风寒湿痹以及肝肾虚弱筋骨不健之腰膝酸痛,步履不健等。 | 9~15克 | |
肉苁蓉 | 补肾壮阳、润肠通便。 | 肾虚骨软,足痿以及肠燥便秘等。 | 6~20克 | |
巴戟天 | 补肾壮阳、强筋健骨。 | 肾虚骨痿,骨折不连接等。 | 6~20克 | |
补骨脂 | 补肾壮阳。 | 骨折后期,腰膝冷痛等。 | 3~30克 | |
龟板 |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 | 肾阴不足之腰足痿弱,筋骨不健,小儿囟门迟合等。 | 9~30克 | |
鳖甲 |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 骨、关节损伤后期,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以及骨结核等。 | 3~9克 | |
桑寄生 |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 肝肾不足,腰膝疼痛,风湿痹痛等。 | 9~20克 | |
千年健 | 祛风湿、壮筋骨。 | 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等。 | 3~9克 | |
祛风通络药 | 威灵仙 | 祛风湿、通络止痛。 | 风湿肢痛,关节不利等。 | 3~12克 |
秦艽 | 除风湿、退虚热。 | 风湿肢体痛、拘挛等。 | 3~12克 | |
桑枝 | 清热祛风、通络、利关节。 | 风湿痹痛等。 | 3~9克 | |
白花蛇 | 祛风通络、定惊,透骨搜风。 | 风湿麻痹,半身不遂以及大风疥癣等。 | 3~4.5克 | |
地龙 | 清热止痉、活络利尿。 | 热病惊风痉挛,以及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等。 | 3~9克 | |
全蝎 | 息风镇痉、解疮毒。 | 急慢惊风,破伤风,疮疡肿毒,顽固性痹痛等。 | 1~4枚 | |
蜈蚣 |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 急慢惊风,破伤风,疮疡肿毒,顽固头痛,风湿痹痛。 | 1~3条 | |
独活 | 祛风胜湿、止痛。 | 伏风头痛,湿痹腰膝痛等。 | 3~9克 | |
羌活 | 表散风寒、通痹止痛。 | 风寒湿邪在表之肢节疼痛,腰背酸痛等。 | 3~9克 | |
木瓜 |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 湿痹,转筋,腹痛等。 | 4~12克 | |
附子 | 回阳、温中散寒、燥湿。 | 阳微欲绝危证,胸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 3~15克 | |
桂枝 | 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 风寒表虚证,风湿痹证,肩臂肢节酸痛等。 | 3~9克 | |
天麻 | 息风镇痉、止头晕痛。 | 痉挛,瘈疭,肢体麻木,手足不遂以及头痛,头晕。 | 3~9克 | |
钩藤 | 清热、平肝、止痉。 | 急惊风之发热抽搐等。 | 3~9克 | |
伸筋草 | 舒筋骨、利关节。 | 风湿痹痛以及骨关节损伤后关节不利。 | 12~19克 | |
补益气血药 | 人参 | 大补元气、益阴生津。 | 创伤后气血虚弱,体力不支,骨折愈合迟缓或创面久不收口。 | 3~9克 |
黄芪 | 补气升阳、托毒排脓。 | 骨折迟缓愈合和体弱创面久不收口等。 | 6~12克 | |
山药 | 补脾胃、益肺肾。 | 骨折后期,脾肾两虚。 | 9~30克 | |
白术 | 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脾胃虚弱以及风湿肢体疼痛。 | 3~12克 | |
当归 | 补血、活血。 | 跌打损伤,肿胀疼痛等。 | 6~16克 | |
紫河车 | 益气补血、强筋健骨。 | 骨折迟缓愈合,关节不利等。 | 9~16克 | |
何首乌 | 补肝肾、壮筋骨。 | 创伤后期,体质虚弱,四肢软弱无力,或外伤迁延不愈。 | 6~12克 | |
熟地黄 | 补血滋阴。 | 一切血虚证,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筋骨不健等。 | 10~24克 | |
养阴药 | 枸杞子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损伤日久,肝肾不足诸证。 | 6~12克 |
女贞子 | 滋肾益肝、乌须明目。 | 肝肾不足,耳鸣腰酸等。 | 6~12克 | |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 肝气不和之胸胁痛,肝阴、肝血不足之手足挛急等。 | 3~18克 | |
沙参 | 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 肺虚有热之咳嗽,以及阴虚津亏口燥等。 | 6~18克 | |
麦冬 |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 阴虚有热,津枯口渴以及燥咳等。 | 6~18克 | |
青皮 | 疏肝破气、散积化滞。 | 气血郁滞,结聚,胸胁作痛等。 | 3~6克 | |
理气药 | 枳实 | 破气行痰、散结消痞。 | 湿阻气滞,水湿痰饮而致心下痞坚,食少胃痛等。 | 3~9克 |
陈皮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中气不和而致呕吐、腹胀等。 | 3~10克 | |
香附 |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 肝气不舒之胃脘痛、胁肋痛等。 | 3~6克 | |
木香 | 行气止痛。 | 肠胃气滞,脘腹胀痛等。 | 3~9克 | |
乌药 | 顺气散寒止痛。 | 一切气逆寒邪之患。 | 3~12克 | |
沉香 | 降气温中暖肾。 | 胸腹胀痛,气逆喘急,呕吐,呃逆等。 | 1~3克 | |
凉血止血药 | 丹皮 | 清热凉血、活血行瘀。 | 热入血分以及阴虚发热创伤瘀痛等。 | 6~12克 |
仙鹤草 | 止血、凉血、止痢。 | 各部位之出血证。 | 9~18克 | |
大蓟 | 凉血止血。 | 血热之出血证,如吐血、衄血。 | 3~9克 | |
茅根 |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 热证吐血,衄血,尿血以及热淋,黄疸。 | 9~18克 | |
镇静安神药 | 琥珀 | 镇惊安神、活血袪瘀、利水通淋。 | 惊风,惊悸失眠,癃闭,血淋,疮肿等。 | 2~3克 |
龙骨 | 平肝潜阳、镇惊固涩。 | 阴虚肝旺之烦躁失眠,以及遗精,崩漏,带下等。 | 9~24克 | |
酸枣仁 | 养肝宁心、安神敛汗。 | 血虚心烦不安,心悸怔忡,失眠等。 | 9~18克 | |
利水渗湿药 | 茯苓 |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 水湿停滞及脾虚湿困之食少脘闷、痰饮等。 | 6~18克 |
泽泻 | 利水渗湿泄热。 | 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湿热带下以及肾阴不足,虚火亢盛之证。 | 3~12克 | |
车前子 | 利水通淋止泻。 | 水肿初起,小便不利,热淋,泄泻等。 | 3~12克 | |
木通 | 降火利水。 | 心火亢盛,小便淋痛等。 | 3~6克 | |
薏苡仁 | 利水健脾、渗湿除痹、清热排脓。 | 湿热痹证,肺痈,肠痈,以及湿困泄泻等。 | 6~30克 | |
清热泻火药 | 知母 | 清热除烦,泻肺滋肾。 | 肺胃实热、肾经虚火诸证。 | 3~12克 |
栀子 | 泻火除烦、泄热利湿、凉血解毒。 | 热病心烦懊憹,湿热发黄,鼻衄,烫火伤,痈疮肿毒等。 | 3~9克 | |
清热凉血药 | 犀角 |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 热入营血,神昏发斑,血热妄行诸证。 | 1.5~6克 |
生地 | 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 温邪入营以及阴虚内热、消渴证等。 | 9~30克 | |
清热燥湿药 | 黄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相火亢盛,骨蒸劳热,湿热下痢,黄疸以及痈肿疮疡。 | 3~12克 |
黄芩 | 清热燥湿止血。 | 肺热咳嗽,热痢,热淋,热盛吐血,衄血等。 | 3~12克 | |
黄连 | 清热燥湿、除烦、解毒。 | 心火亢盛,虚烦不眠,火毒疮疡,湿热痢疾,呕吐等。 | 1.5~9克 |
续上表
分类 | 药名 | 功效 | 主治 | 用量 |
---|---|---|---|---|
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 | 清热解毒。 | 外感风热,痈疮肿毒,湿热痢疾等。 | 9~60克 |
连翘 |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 风热表证,上焦诸热,疮疡瘰疬等。 | 6~16克 | |
泻热通滞药 | 大黄 |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 | 肠胃积滞,腹痛便秘,跌打损伤瘀肿,烫火伤等。 | 3~12克 |
芒硝 | 泄热导滞、润燥软坚。 | 肠胃实热积滞。 | 9~15克 | |
湿里药 | 干姜 | 回阳温中、温肺化痰、温经止血。 | 阳虚欲脱危证;脾胃虚寒,胸腹冷痛;肺寒咳嗽;虚寒出血证(炮用)。 | 3~12克 |
肉桂 | 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 命火衰微,下元虚冷以及虚寒胃痛、腹痛等。 | 1~3克 |
(二)常用方剂表
方名 | 来源 | 药物组成 | 功效 | 主治 | 制用法 |
---|---|---|---|---|---|
复元活血汤 | 《医学发明》 | 柴胡15克,花粉10克,当归10克,红花6克,穿山甲10克,酒大黄30克,酒桃仁12克。 |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 跌打损伤,瘀滞胁下,痛不可忍者。 | 水煎服。 |
复元通气汤 | 《伤科汇纂》 | 木香6克,小茴香6克,青皮6克,陈皮6克,香附6克,枳壳6克,乌药6克,山甲3克,白芷6克,贝母3克,元胡9克,甘草3克。 | 理气活血止痛。 | 跌打损伤,气滞疼痛。 | 水煎服。亦可制成散剂,每服3克,温酒送服。 |
大成汤 | 《外科正宗》 | 当归10克,木通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苏木12克,大黄12克,芒硝12克(冲),红花6克,陈皮6克,甘草6克。 | 祛瘀生新。 | 跌扑损伤,昏睡,二便秘结,或腰椎损伤后肠麻痹腹胀症。 | 水煎服。 |
舒筋活血汤 | 《伤科补要》 | 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6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 | 舒筋活络。 | 软组织损伤及骨折脱位后期筋肉挛痛者。 | 水煎服。 |
膈下逐瘀汤 | 《医林改错》 | 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枳壳5克,丹皮9克,香附9克,元胡12克,乌药9克,五灵脂9克,甘草5克。 | 活血逐瘀。 | 腹部损伤,瘀血疼痛。 | 水煎服。 |
顺气活血汤 | 《伤科大成》 | 苏梗6克,厚朴6克,枳壳9克,砂仁3克,当归9克,红花5克,木香3克,赤芍9克,桃仁6克,苏木9克,香附6克。 | 活血顺气止痛。 | 损伤气滞,胸腹胀满作痛。 | 水酒各半煎服。 |
定痛和血汤 | 《伤科补要》 | 当归9克,红花5克,乳香6克,没药6克,五灵脂6克,川断9克,生蒲黄6克,秦艽9克,桃仁6克。 | 活血定痛消肿。 | 扭挫伤后,瘀血不散,肿胀疼痛。 | 水酒各半煎服。 |
生血补髓汤 | 《伤科补要》 | 生地12克,芍药9克,川芎6克,黄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红花5克,当归9克,续断9克。 | 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 扭挫伤及骨折中、后期,患处未愈合并有疼痛者。 | 水煎服。 |
桂枝治伤汤 | 《伤科补要》 | 桂枝4克,枳壳6克,陈皮6克,红花5克,玄胡9克,香附9克,当归9克,生地10克,防风6克,赤芍9克,羌活6克。 | 温经活血、祛风止痛。 | 肩、臂、手部损伤筋骨、肿痛者。 | 水煎服。可加川芎、姜黄。 |
补肾壮筋汤 | 《伤科补要》 | 熟地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芍药10克,青皮15克,五加皮10克,山萸肉12克。 |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 肾气虚,骨折不愈合,习惯性脱位等症。 | 水煎服,或制成丸剂服。 |
补肾活血汤 | 《伤科大成》 | 熟地10克,杜仲3克,枸杞子3克,归尾3克,没药3克,红花2克,山萸肉3克,独活3克,破故纸10克,菟丝子10克,肉苁蓉3克。 | 补肾壮筋、活血止痛。 | 伤筋断骨后期,筋骨酸痛无力等症。 | 水煎服。 |
少腹逐瘀汤 | 《医林改错》 | 小茴香7粒,干姜3克,玄胡索6克,没药3克,当归9克,川芎3克,肉桂1克,赤芍6克,蒲黄10克,五灵脂6克。 |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 腹部挫伤,气滞血瘀,少腹肿痛。 | 水煎服。 |
血府逐瘀汤 | 《医林改错》 | 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2克,红花5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 膈上瘀血内阻,胸胁疼痛,或经脉闭塞疼痛等。 | 水煎服。 |
活血散瘀汤 | 《医宗金鉴》 | 当归尾6克,酒大黄6克,川芎5克,苏木5克,赤芍6克,桃仁6克,丹皮3克,麸炒枳壳3克,槟榔2克。 | 活血祛瘀。 | 瘀毒,疮疡初期。 | 水煎服。 |
八仙逍遥汤 | 《医宗金鉴》 | 防风3克,荆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当归6克,苍术10克,丹皮10克,川椒10克,苦参15克,黄柏6克。 | 祛风活血、散瘀通络。 | 软组织损伤后瘀肿疼痛,或风寒湿邪侵注筋骨酸痛。 | 水煎服,或煎水洗患处。 |
五神汤 | 《洞天奥旨》 | 茯苓10克,车前子12克,金银花15克,牛膝10克,紫花地丁12克。 | 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 骨痈初起或损伤后并发下焦湿热。 | 水煎服。 |
大防风汤 | 《外科正宗》 | 党参10克,防风6克,白术6克,附子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川芎5克,熟地12克,杜仲6克,黄芪6克,羌活6克,牛膝6克,甘草5克,生姜3片。 | 温经通络、祛风化湿、补气益血。 | 附骨疽、流痰等皮色不变,漫肿酸痛,或腰部损伤后期酸痛。 | 水煎服。 |
圣愈汤 | 《伤科汇纂》 | 熟地5克,生地5克,人参5克,川芎5克,当归3克,黄芩3克。 | 清营养阴益气除烦。 | 创伤出血过多,或化脓性感染病灶溃后,脓血出多,发热作渴等。 | 水煎服。 |
当归补血汤 | 《内外伤辨惑论》 | 黄芪30克,当归6克。 | 补气生血。 | 血虚发热及大出血后气血两虚。 | 水煎服。 |
防风根汤 | 《杂病源流犀烛》 | 防风根15克,苍术10克,当归10克,姜黄10克,生黄芪10克,桑枝30克。 |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 损伤后作痛。 | 水煎服。亦可水煎外洗患处。 |
麻桂温经汤 | 《伤科补要》 | 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 | 通经活络祛瘀。 | 损伤后期,风寒客注之痹痛。 | 按病情决定各药用量,水煎服。 |
七厘散 | 《良方集腋》 | 血竭30克,麝香0.36克,冰片0.36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红花4.5克,朱砂3.6克。儿茶7.2克。 | 散瘀活血、止血定痛。 | 跌打损伤瘀痛,骨折及创伤出血。 | 共研极细末,每服0.2克,日1~2次,米酒冲服或酒调敷患处。 |
玉真散 | 《外科正宗》 | 生南星、白芷、防风、羌活、天麻、白附子。 | 祛风镇痛。 | 破伤风。外治刀斧创伤出血。 | 各等量,共研为末,每服3~6克,日1~2次。 |
地龙散 | 《医宗金鉴》 | 地龙15克,苏木12克,麻黄6克,归尾10克,桃仁10克,黄柏12克,甘草6克,肉桂1克(焗冲)。 |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 瘀血留于太阳经所致腰脊疼痛,扭挫伤腰痛等。 | 研末,每服3~6克,日2~3次。亦可煎汤内服。 |
小活络丹 | 《和剂局方》 | 制川乌,制草乌、制南星各3分,地龙3分,乳香、没药各1分。 | 温散寒结,活血通络。 | 跌打损伤,瘀阻经络,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疼痛等。 |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日1~2次。 |
虎潜丸 | 《丹溪心法》 | 虎骨2分,干姜1分,陈皮4分,白芍4分,锁阳2.5分,熟地4分,炙龟板8分,黄柏16分,炒知母2分。 | 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 损伤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乏力症。 | 研末制丸,每服10克,日1~2次。 |
左归丸 | 《景岳全书》 | 熟地4分,山药2分,萸肉2分,枸杞2分,菟丝子2分,鹿角胶2分,龟板2分,牛滕1.5分。 | 补益肾阴。 | 损伤日久骨痛及肾水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虚热盗汗等。 | 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日1~2次,饭前服。 |
黎峒丸 | 《外科全生集》 | 牛黄、冰片、麝香各1分,阿胶、雄黄各5分,大黄、儿茶、血竭、乳香、没药、三七、天竺黄、藤黄各10分。 | 祛瘀生新、开窍定痛。 | 一切跌打损伤,新旧伤,内外损伤疼痛,神志昏迷等。 | 制蜜丸,每服2克,日1~2次,开水或温酒送服。 |
右归丸 | 《景岳全书》 | 熟地4分,山药2分,山萸肉2分,枸杞子2分,菟丝子2分,杜仲2分,鹿角胶2分,当归1.5分,附子1分,肉桂1分,蜜糖适量。 | 补益肾阳。 | 治骨及软组织损伤后期,肝肾不足,精血虚损而致神疲气怯,腰膝酸冷无力等。 | 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日1~2次。 |
桃红四物汤 | 《医宗金鉴》 | 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 | 和血祛瘀。 | 治损伤血淤。 | 水煎服。 |
桃仁四物汤 | 《中国医学大辞典》 | 桃仁25粒,川芎3克,当归3克,赤芍3克,生地2克,红花2克,丹皮3克,香附3克,延胡索3克。 | 通络和血、行气止痛。 | 骨伤患者气滞血瘀而肿痛者。 | 水煎服。 |
新伤续断汤 | 《中医伤科学讲义》 | 当归12克,地鳖虫6克,乳香3克,没药3克,丹参6克,泽兰6克,自然铜(醋制)12克,元胡6克,苏木10克,骨碎补12克,续断10克,桑枝12克,桃仁10克。 | 活血祛瘀、止痛接骨。 | 骨折损伤初、中期。 | 水煎服。 |
脊背续骨汤 | 《中医伤科学讲义》 | 地鳖虫10克,地龙12克,杜仲10克,乳香10克,没药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补骨脂10克,川断10克,远志6克,骨碎补10克。 | 活血止痛、接骨续筋。 | 胸、腰椎骨折,背部严重挫伤者。 | 水煎服。 |
三棱和伤汤 | 《中医伤科学讲义》 |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白术、枳壳、当归、白芍、党参、乳香、没药、甘草。 | 破血逐瘀、行气止痛。 | 胸胁陈伤宿伤,隐隐作痛。 | 药量据病情而定,水煎服。 |
防风归芎汤 | 《中医伤科学讲义》 | 川芎6克,防风9克,当归10克,荆芥5克,白芷6克,羌活5克,细辛2克,丹参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桃仁6克,苏木10克,泽兰9克,蔓荆子6克。 | 疏风活血、化瘀止痛。 | 头部损伤,青紫肿胀,脑震荡等。 | 水煎服。脑震伤可加天麻、钩藤。 |
跌打丸 | 《全国中医成药处方集》 | 当归、川芎、血竭、没药、土虫各1分,麻黄、乳香、自然铜各2分。 | 活血破瘀、接骨续筋。 |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等症。 | 共为细末,蜜丸,每服5~10克,日1~2次。 |
风痛散 | 《创伤骨科与断肢再植》 | 马钱子、肉桂各等量。 | 温经通络、行气止痛。 | 创伤性关节炎及骨与软组织寒性疼痛。 | 以黄砂炒马钱子至黄色,共为细末,或压成片,每服0.6~1.5克,睡前服。 |
复方健骨片 | 《临床骨科学》 | 蛋皮粉180克,地鳖虫60克,甜瓜子60克。 | 续筋接骨活血。 | 骨折损伤。 | 制成片剂,每服3~6克,日服3次。 |
骨刺丸 | 《外伤科学》 | 制川乌、制草乌、细辛、白芷、当归各1分,萆薢、红花各2分。 | 袪风散寒、活血止痛。 | 骨刺,或损伤后期,风寒湿痹痛。 | 共为细末,制成蜜丸,每服10克,日2~3次。 |
蟾酥丸 |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 蟾酥6克,轻粉1.5克,寒水石3克,铜绿3克,乳香3克,没药3克,胆矾3克,蜗牛21个,朱砂9克,雄黄6克。 | 活血解毒、散结止痛。 | 用于各类恶性骨肿瘤。 | 各药共为细末,将蜗牛捣烂,再用蟾酥合研调匀各药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 |
伤药膏 | 《中医伤科学》 | 乳香、没药、血竭、羌活、独活、续断、甲珠、香附、木瓜、川芎、自然铜各10分,川乌、草乌各6分,紫荆皮、白芷、泽兰、小茴、上桂各8分。 |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 各类扭挫伤、骨折、脱位、伤筋。 | 共为细末,蜜或水、酒各半调敷。 |
化坚膏 | 《中医伤科学讲义》 | 白芥子、甘遂、地龙各2分,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各2.5分、麻黄根、细辛各3分,乌梅、山甲各4分,血余炭、巴豆、全蝎、防风、生草乌各1分,硇砂0.5分(后下),香油80分,东丹40分。 | 祛风化瘀、散结止痛。 | 损伤后期,软组织硬化或粘连等。 | 香油熬药至枯,去渣,炼油滴水成珠时下东丹,将烟搅尽后再下硇砂。根据伤处大小,药膏摊布上,敷患处。 |
接骨膏 | 《外伤科学》 | 五加皮、地龙各2分,乳香、没药、土鳖、骨碎补、白芨各1分。 | 活血、止血、消肿、接骨。 | 筋伤骨断,瘀肿胀痛等。 | 共为细末,蜂蜜或白酒、饴糖调敷。亦可用凡士林调敷。 |
消肿膏 | 经验方(长春中医学院) | 五灵脂500克,甲珠150克,红花100克,栀子100克,乳香100克,没药100克,大黄100克,桃仁100克,合欢皮100克。 |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散结。 | 跌打损伤,红肿热痛等。 | 共为细末,炼蜜调膏,临用涂布贴患处。 |
袪毒消风洗方 | 《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 | 金银花、蝉衣、僵蚕、地丁、蒲公英、生甘草、黄白菊、贯众根各9克,红藤、薄荷、千里光各6克。 | 祛风止痛、清热解毒。 | 一切外伤,皮肤溃烂等。 | 将药装入布袋内煎沸,待温热时洗涤患处,日1~2次。 |
茴香酒 | 《中医伤科学讲义》 | 小茴香15克,丁香10克,樟脑15克,红花10克,白酒300毫升。 | 理气、活血、止痛。 | 扭挫伤肿痛。 | 把药浸酒中,一周后去渣,用酒涂擦患处。 |
红花酒精 | 《中医伤科学》 | 当归12克,红花15克,赤芍12克,紫草9克。 | 通经活络。 | 预防褥疮。 | 将药浸于60%的酒精500毫升中,4~5天后可用作按摩皮肤时的擦剂。 |
热熨药 | 《刘寿山正骨经验》 | 当归、羌活、红花、白芷、防风、制乳香、制没药、骨碎补、续断、木瓜、透骨草、川椒各等量。 | 活血散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 | 骨折、脱位、筋伤以及陈伤、痹痛等。 | 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20克,加大青盐、白酒各30克,装入布袋,蒸热后敷患处1小时左右。每袋可用4~7天。 |
生肌八宝散 | 《中医伤科学讲义》 | 煅石膏、赤石脂、轻粉各3分,东丹、龙骨、血竭、乳香、没药各1分。 | 生肌收敛。 | 各种伤口。 | 共研极细末,外撒伤口。 |
壮骨丸 | 经验方(黑龙江中医学院) | 当归100克,熟地100克,白芍50克,人参100克,川断75克,杜仲50克,五加皮75克,申姜100克,黄芪150克,红花100克,补骨脂100克,川芎50克,刘寄奴100克,木瓜50克。 | 补肝肾、壮筋骨、益气活血。 | 损伤后期骨不连接或延迟愈合等。 |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一丸,每日2次。 |
骨质增生丸 | 经验方(长春中医学院) | 鸡血藤、淫羊藿、鹿衔草、骨碎补、肉苁蓉、熟地、莱菔子。 |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 各类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 | 浓缩丸,每服2丸,每日2~3次。 |
外敷化筋散 | 《刘寿山正骨经验》 | 当归、赤芍、制乳香、木瓜各6克,紫金锭、芙蓉叶、金果榄各10克。 | 活血软坚、舒筋止痛。 | 一切陈旧性伤筋疾患。 | 共为细末,醋调外敷患处。 |
外敷活化散 | 《刘寿山正骨经验》 | 苏木、红花、制乳香、血竭、丁香各3克,制没药、自然铜(醋淬7次)各4.5克,马前子(油炸去毛)6克。 | 活血化瘀、止痛接骨。 | 骨折。 | 共为细末,酒或醋调敷患处。 |
续骨丸 | 《林如高正骨经验》 | 制乳香、制没药、煅虎骨、地鳖虫、血竭、煅硼砂、麝香、肉桂、三七、木香、煅自然铜、煅狗骨、煅礞石。 | 化瘀通络、理伤镇痛、壮骨舒筋。 | 骨折、脱位后期,功能未复者。 | 蜜丸,每丸重9克。每日1丸,黄酒送服。 |
止痛散瘀膏 | 《陈氏正骨学》 | 乳香、没药、大黄、当归各90克,白芷60克,元柏、山栀各180克,梅片9克,白面500克(炒)。 | 散瘀结、活血脉、消炎镇痛。 | 跌打损伤,骨折脱臼,瘀血作痛。 | 共为细末,用白酒调成糊状装瓷罐内。用时将此膏敷患处。药干则往上冲酒,但每昼夜只可冲酒3次,不可多冲。 |
注:常用方剂,包括未列入表内本节内、外治法所介绍的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