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又名臑骨下端骨折。由于肱骨下端前后薄,而内外宽,呈一扁形骨端,其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隔一层薄骨板,故髁上部位易发生骨折。窝的内下方为滑车,外为肱骨小头,二者连成一块,并与肱骨长轴向前呈30〜50°的前倾角,正常时滑车比小头高,伸直位时造成5〜15°携带角。肘关节屈曲时,携带角消失。
肱骨髁部前方有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于肱头肌筋膜下通过进入前臂。肱骨髁上骨折,易挤压或刺伤肱动静脉,引起缺血或正中神经损伤。临床上有因前臂缺血造成肌挛缩(浮克曼氏缺血挛缩),处理时要特别加以注意(图5—18)。
〔病因病机〕
此类骨折常发生于5〜10岁儿童,多为间接暴力所致。由于受伤时体位不同,致发生骨折移位有异。临床上分为伸直型、屈曲型两类,以伸直型多见。
1.伸直型:儿童跌倒前扑,肘关节在半层位或过伸位掌心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导,作用于肱骨下段,将肱骨髁部推向后方;由自上而下的身体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形成了骨折线前下斜向后上方,使骨折近端向前方移位,骨折远段后移,造成了特有畸形(图5—19)。
当暴力同时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外方,肱骨髁部被推向后向尺侧方移位,即出现尺偏型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此类型骨折发生肘内翻率较高。当暴力同时来自肱骨髁前内方,肱骨髁部被推向后面桡侧方移位,即出现桡偏型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故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中,又有桡偏移位和尺偏移位之分。
2.屈曲型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肘后侧触地,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使肱骨髁上脆弱部发生骨折,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图5-20)。根据暴力的来源和骨折段移位的情况,也可出现尺偏型和桡偏型。
〔诊断〕
根据患者跌倒的姿势,肘部疼痛、肿胀。移位小的,肿胀也轻,移位大的,其肿胀也较严重,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伸直型骨折肘关节呈半屈位,肘部后突,骨折近段因前移,使肘窝上方软组织前凸,有时可触及近折端的骨尖。局部伴有皮下出血,患肢较健侧短缩。
肱骨髁上骨折在临床上,易误诊为肘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以尺骨鹰嘴后凸较明显,肘屈功能受限较明显。肘后三角消失,拍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
〔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如无移位,仅用肱骨髁上夹板或石玉托外固定;有移位者,肿胀不甚严重,皮肤无张力性水泡和血管神经损伤者,均可用手法复位,超关节夹板局部外固定,辨证用药。如肿胀严重,有水泡的病例,可在无菌操作下,将局部水泡穿破,抽尽渗出液体后,外敷金黄膏,使肿胀消退,防止感染。此时复位后以小夹板外固定,绷扎要稍松,术后严密观察伤肢血液循环。对于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1.整复手法:麻醉生效后(一般用局麻或臂丛,必要使用氨胺酮麻)。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先矫正重叠移位,再矫正侧方移位,后矫正前后移位,以患肢右侧为例,其具体操作如下:
(1)拔伸牵引:前臂取旋后位,一助手握住患侧上臂,另一手握前臂,两助手顺势对抗牵引,矫正重叠畸形。
(2)矫正侧方移位:在维持牵引下,术者左手握骨折近端外侧,右手握骨折远端内侧,两手相对挟挤,侧方移位均获矫正。
(3)纠正前后移位:当重叠及侧方移位矫正后,术者双拇指在肘后推顶远端骨折向前,其他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前侧牵拉向后,同时令牵引前臂之助手,在牵引下逐步曲屈肘关节近90°,矫正骨折前后移位。
2.固定方法:骨折整复后,外敷消肿驳骨膏敷料,在肘至上臂中下段,绷带适当松度缠绕包扎3层,肱骨髁上内后侧夹板远端各安放一梯形垫对鹰嘴部和内髁部,外侧夹板远端上方安放一塔形垫放骨折远端外侧。四块夹板相对放好,内、外、后侧夹板均超肘关节3厘米。然后用三条扎带捆好肘上及上臂扎带,保持上下移动1厘米松紧为度,最后将内、外侧夹板末端系带在肘下系带结扎。前臂中立位肘屈90°三角巾胸前固定(图5-21)。
3.术后处理:骨折复位固定后,注意检查和调节布带松紧度,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伤肢肤温及血运情况,定期X线复査。患者术后即可开始练握拳、耸肩活动。练功过程中,避免做前臂伸直活动,每周在维持牵引下换外用药一次,辨证分期内服中药,3〜4周根据愈合情况解除外固定,外用四肢损伤洗方,练功肘关节功能。
〔注意事项〕
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因而在治疗中,要注意预防其发生。大多学者认为,肘内翻的发生原因,是由于损伤而影响肱骨下端骨骺发育。内外髁发育生长不均衡而造成尺偏型骨折部,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一定的缺陷或嵌插,故在临床上尺偏肘内翻的发生率最多见。
骨折远端旋前移位也可以产生内翻畸形,因骨折部扁平远端旋前位时,则两断端形成交叉。骨折远段由于重力及肌肉牵拉,形成向内倾斜,也可造成内翻畸形。因此,对于尺偏型骨折,在复位时,切勿使尺侧骨膜断裂,以防骨折对位不稳。在其夹板外固定时,尺侧纸垫要低,作用点须在骨折部,并略偏高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