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的愈合过程,是指骨组织对骨折创伤的反应和修复活动的过程,修复的过程是连续进行的,并有一定的规律进行。一般分三个阶段: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骨痂改造期。这三期并无明显的界限,而是逐渐发展、相互交叉的过程,根据其在组织学上旳变化,分述如下:

1.血肿机化期:骨折后,因骨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血肿,血肿于伤后6〜8小时即开始凝结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骨折端的骨皮质因血循环中断,逐渐发生坏死,约有数毫米长,骨细胞消失。随着红细胞的破坏,纤维蛋白的渗出,毛细血管的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异物巨细胞的侵入,血肿逐渐机化,肉芽组织再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这称纤维化骨痂,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此期又称为活血化瘀期。

2.原始骨痂期:充塞在骨折端之间由血肿机化而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大部分逐渐转变为软骨,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变性、钙化而骨化,形成软骨内骨化。由骨外膜与骨内膜生发层内的成骨细胞增生后产生的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而成新生骨,即称骨膜内骨化。这些新生骨不断增多,紧贴在邻近上、下骨折端的骨皮质内、外两面,向骨折处逐渐增厚会合,形成两个梭形短管,将两骨折端的骨皮质象包夹板一样地夹在中间,称为外套管骨痂及内管壁骨痂。

与此同时,上、下骨折端坏死骨皮质间的幼稚组织也逐渐完成软骨内化骨过程而成为新生骨,因呈环状,称为环状连系骨痂。这三种骨痂,从各方面将上、下骨折端之骨皮质牢固地连接。然后,噬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紧跟新生毛细血管,从各方面迅速侵入骨折端几毫米的坏死骨皮质内,进行“爬行代替”作用,使缺血坏死的骨皮质“复活”,再加骨髓腔内经血肿机化后,由软骨内骨化而成的骨痂,连接上、下骨折端,称为腔内短柱骨痂。待以上四种骨痂不断加强,直至能由肌肉收缩和负重而引起的屈曲力、剪力、旋转力时,骨折所达临床愈合一般需4〜8周后。

3.骨痂改造期:骨折部虽已由原始骨痂所连接,但欠牢固,通过原始骨痂进一步改造,成骨细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渐增加,且逐渐排列规则和致密,而骨折端无菌坏死部分经过血管和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侵入,进行坏死骨的清除和形成新骨的“爬行替代”过程,骨折部位形成了骨性连接:一般需要8〜12周才能完成。

以后骨痂之骨小梁,根据伤员负重力线的需要,通过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重新排列,吸收不需要的骨痂,不足部位生长出新的骨质,使新骨构造完全适应它所耐受的张力和压力,骨髓腔重新沟通,从而恢复骨骼原形。最后骨折痕迹,在组织学或放射学上可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成人一般所需时间2〜4年。儿童则2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