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疼痛

疼痛是骨伤科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临床上根据患者提供的疼痛部位和性质,疼痛出现的时间和变化,以及触按诊察中所获得疼痛的情况等,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一)疼痛机理 疼痛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及其他因素)和遭到破坏时,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机体反应。骨伤科所见的疼痛,主要由损伤所致,由于经脉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而发生疼痛。

临床根据患者主诉的疼痛起因、部位、性质及其变化、加上医者的诊察,可判断病变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气、在血,又可辨其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属虚、属实。骨伤科常见的疼痛有岔气痛、气滞痛、气虚痛、瘀滞痛、毒邪聚结痛、宿伤痛,以及筋伤痛、骨伤痛、骨折痛和脱位痛之别。一般而言,痛有定处是形伤,痛处游走是气伤。

(二)疼痛辨证

1.岔气痛:气血流行全身,循环反复,濡养全身。《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因闪挫或负重用力过度,可致气机岔道而行,窜于经络之外,发生疼痛,但不出现肿胀,其疼痛呼吸、喷嚏则疼更甚,多为窜性疼痛,常见发病部位有胸部、腰部及髋部。

2.气滞痛:起因多不明显,常与肝气不舒有关,气滞不通而疼痛。其疼痛局部不肿,皮色不变,压痛呈弥漫性,时轻时重,痛点可移动。发病部位常见于四肢关节处或两胁部。

3.气虚痛:常见于慢性劳损。劳则伤气,气伤则壅闭不通而痛,痛点固定,局部不肿,有压痛,其性质为酸困痛,或坠痛,遇热则痛减,遇冷则痛增,活动时始而痛甚,渐而痛轻;一天之内,早起痛重,上午痛轻,下午痛重。发病部位多见于四肢关节及腰骶部。

4.血瘀痛:肢体受伤,离经之血瘀滞不通而痛,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痛处不移,但不发热,早期皮色不变,严重者可逐渐出现青瘀斑,其疼痛常为刺痛,拒按,昼轻夜重。损伤之处即是疼痛之处。

5.瘀滞痛:伤病后期,伤肢痛多为气血不和,瘀滞不通而痛,局部微肿,朝轻而暮重,肢体发重,随肢体活动量多少而痛加重或减轻。一般关节活动有障碍,遇冷则僵凝。

6.宿伤痛:伤后留有疼痛,或伤后继发疼痛,其疼痛性质多为麻木样或刺痛,痛处不移,局部不肿,天气转阴之前,即有明显反应,劳累后则可发作。

7.骨、筋伤痛:新鲜创伤疼痛,都伴随着局部肿胀,损伤的轻重和疼痛程度是一致的。一般过程是外力侵及人体,筋骨受伤,首先产生外力打击人体的撞击痛,随着瘀血郁积而发生肿胀、疼痛,1〜3日肿痛达到高潮,然后开始消退。若为软组织损伤,触按时其疼痛部位多为一片,随肿胀消退而疼痛消失。若为骨骼受伤,触按时其疼痛常呈一点或线状,随肿胀消退而疼痛可减轻,但不会消失,直至骨伤基本愈合,疼痛才消除。另外,骨折所致肿胀与疼痛,比脱位所致更为严重;软组织损伤时肿胀与疼痛,较脱位为轻。损伤瘀痛初起表现为胀痛,继而表现为移动伤肢时剧痛;若出现焮热痛、跳痛,则非损伤所致,多是毒热内聚而产生,即有炎症或感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