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骨像异常
1.软组织异常:
(1)肿胀:可由于发炎、出血、脓肿、水肿和肿瘤所致。发炎的软组织肿胀弥漫,其肌肉层次不清,皮下脂肪层增厚,亦不清晰。肿瘤、血肿则为局性密度增高阴影。恶性肿瘤侵入软组织,其境界不清。水肿时皮下脂肪层增厚呈粗糙网状。
(2)钙化:血管瘤内血栓可有多发性钙化呈椭圆形或环状阴影,各静脉面肌肉或软组织血肿可钙化或骨化。常见于肘部、股四头肌或屡次脱位后的关节周围。死的寄生虫卵、生长缓慢的肿瘤如纤维瘤、血管瘤、脂肪瘤均可呈现钙化。
(3)气肿:软组织存气,透明度显著增高很易看出。气体可表现呈孤立的圆形气泡,如多量气体存在可呈条状或带状影并使皮下层及肌层增宽;渗入肌间隙则显出肌束的条纹,气体可来自外界,如外伤、手术或体内含气器官穿破,如食道、气管;或穿刺伤后,招致细菌感染,如气性坏疽等。
(4)溃疡或痿管:形成皮肤或软组织的缺损。
2.骨膜异常:骨膜为主要造骨组织,骨膜对刺激的反应为新骨形成,一般可有四个类型:
(1)平行型:新骨与骨干平行成层状排列,常见外伤后,化脓性感染。
(2)花边型:多见于梅毒。
(3)幅射型:新骨成细而整齐的骨针与骨干垂直伸入软组织呈光芒状幅射。见于恶性肿瘤。
(4)唇型:于恶性肿瘤的两端可见骨膜新骨增生,呈三角形或唇状,称为反应性三角或骨膜唇状突起。
3.骨质改变:
(1)一般性骨密度减低,见于骨质软化病或退行性病变。
(2)骨质增生:引起骨影致密,如慢性骨髓炎、骨膜炎、脊椎炎。
(3)骨质破坏:形成骨质缺损,如结核即以骨破坏为主,骨膜炎即以增生为主,化脓性骨髓炎则兼有破坏及增生。恶性病变的骨破坏发展迅速,皮质早期即穿破而破坏甚为彻底不留残迹。
(4)髓腔改变:骨髓腔狭窄可见于慢性骨髓炎或骨梅毒。良性肿瘤、骨囊肿可使髓腔增宽。
(5)死骨:化脓性骨髓炎的死骨为不规则的大块或长条状致密阴影,边缘清楚,四周为一稀疏区域所包围。结核性死骨较小,较圆,密度较淡,轮廓不清,每个破坏区域可含数块。肿瘤无死骨形成。
此外,尚应考虑病变为单发或多发,是否双侧对称或为全身性。病变范围如何?位置在骨骺或骨干,皮质或在髓腔?考虑以上各点,在诊断上均有意义。
X线抽查虽能显示骨关节病理变化,但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历。如年龄,先天性畸形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三岁以前常见佝偻病,5〜20岁之间以结核和化脓性感染的为常见,原发性肿瘤多见青年,老年多为骨的癌转移。性别上亦有相当关系,如男性多有成骨性转移,而女性多有破骨性转移。病程结核须以年计,而化脓性骨髓炎的变化即在数周以内。
4.X线检查注意事项及分析要点:X线检查对于骨与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特殊的效果,以成为临床不可缺少检查手段,但必须注意:
(1)进行骨折的X线检查时,必须避免因检査而产生新的损伤。
(2)长骨干的检查须包括骨折部以上或下的一个关节,前臂骨折尚须包括上、下二个关节,以免忽略邻近部位的骨折或脱位,并有利于骨折移位的分析。
(3)对于每个部位的检查,X线片至少投照正、侧两个方位,必要时应配合斜位、轴位。微细的骨折或骨骺分离不明确时,应进行健侧对照检查,以资对照比较。
(4)分析骨折时,注意骨折是否进入关节。长骨干骨折,一般以上、中、下三段以说明骨折部位。
(5)骨折的形态,以横行、纵行、斜形或螺旋形等叙述。骨折呈为数块称粉碎骨折。儿童骨质较韧,其骨皮质可一侧断裂而他侧仅见屈曲,名青枝骨折。如骨皮质仅折叠而无真正的断裂,称皱折或膜下骨折。细微的骨片分离常见于韧带或肌肉附着处,称碎屑或撕脱性骨折。
(6)骨折断端如有移位,应以骨折下段说明其向前后或左右的移位,因复位时一般均以下段去对上段。两断端互相重叠,或一端插入另一端(即嵌入现象)或成角畸形均须阐明。
(7)凡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称开放性骨折。如有感染存在,须在三、四周以后X线征象才明显。此外,应注意软组织内有无异物存在,如发现气体,应注意是由于外伤还是气性坏疽所致。
(8)骨本身有病变,随后产生自发性骨折者,称病理性骨折。如老年可因癌瘤的骨转移而致骨折,此时应注意断端骨结构是否正常。骨质软化病、成骨不全症等,可有多发性病理骨折。
(9)骨折的愈合情况,X线表现为断端骨折线模糊或骨痂的连续生长,骨折线消失,骨痂的密度须近于正常的骨影,称骨折愈合或骨性愈合。但愈合与否,并非全靠X线可以识别。因坚实的纤维愈合,在X线上是看不出的。椎体、扁平骨和关节内骨折的骨痂不明,故此处愈合的指征为骨折线消失及骨小樑的连续。诊断上有时困难,应结合临床体征。骨折经过一定时期的固定治疗后,仍未愈合者,须考虑是否列为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病例。在X线片上显示断处仍清晰可见,骨断因吸收而呈萎缩现象。断折面骨质密度增高、硬化,骨髓腔闭锁,可形成假关节。
(10)成年以前各骨的骨骺线,慎勿误为骨折,应注意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