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针灸治则

〔自学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准则。

针灸治疗,总的来说不外补泻两端。补泻是依据辨证,常用的是八纲辨证,八纲中的阴阳是表里、虚实、寒热的概括。阴证多为里、虚、寒;阳证多属表、实、热。表里是指受邪部位的深浅,如病在经络为表,病在脏腑为里。虚实是指正气与邪气强弱而言,是决定针与灸、补与泻的关键。寒热是指疾病的属性,寒证多见肢冷、便溏、喜热;热证则见面赤、喜凉、恶热等现象。

临床上运用针刺和艾灸,是根据病证的性质来决定的。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据此归纳起来,有补法、泻法、平补平泻三种。

补法

是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确立的治疗方法。虚是指正气(气血)不足而言,多由身体素虚,或久病所致,临床多表现为衰弱的证象,如身倦懒言,面色无华等虚弱症状。阳虚、气虚的可用艾灸以振奋人体的气化功能,起到补益的扶正作用;偏于阴虚的,宜用补法调之。“陷下则灸之”,是针对脏腑经络之气虚弱,失去固摄之权,如阳气暴脱,汗出不止,肢冷脉微,气息奄奄,以及脱肛、子宫下垂等症,其治疗均当艾灸,尤其阳气暴脱者,如肢冷脉微,气息微弱,须用大艾炷过灸,以升举下陷之气,扶阳固脱。针与灸各有其适应症,应因症制宜,分别应用。“寒者温之”,是指疾病的性质属寒,由于肌体的阳气偏虚,不能抗御寒邪,以致形寒肢冷,腹痛便溏,冷痛等。施用灸法,以温通经络,激发阳气,助阳以散寒邪。“寒者留之”,是指阳气偏虚,寒邪较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其证多见恶寒喜热,或痹痛怕冷,胃肠虚寒,消化不良,治疗必须深刺久留针,以激发其经气,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

泻法

泻法是根据《灵枢》“满则泄之”、“盛则泻之”的原则确立的治疗方法。满、盛是指病邪方盛满实的时候,概括有阴阳的实证,以及躯体某些部位的红肿疼痛等证,针刺治疗时,必须用泻法或放血。“热则疾之”,是指邪热较盛的热性病,如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气不得宣散,以致发热不解,治疗宜疾刺疾出针,或放血,以祛邪热。“宛陈则除之”,多指经络之瘀滞,或邪入血分的一些疾患,如扭闪或因气滞血瘀而出现的肿痛,以及邪入于营分的闭厥等证,宜用三棱针刺十二井穴出血,以祛瘀、定痛、解毒、泻热,达到通调经气的作用。

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是用于临床证象“不盛不虚”,即虚实不明显的疾病,只取其相关的经穴,这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

即正气不足则表现为虚证,治疗宜用补法:邪气亢盛则表现为实证,治疗宜用泻法;虚实难辨或虚实夹杂的,宜用平补平泻,虚寒或下陷则用灸法,依此采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复习思考題

1.针刺准则是什么?怎样理解?

2.灸法准则是什么?怎样理解?

3.“寒者温之”与“寒则留之”有什么不同?

4.平补平泻法在临床上怎样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