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

凡肛门内外有小肉突出的叫痔。如生于肛门内的为内痔,生于肛门外的为外痔,内外兼有的为混合痔。一般以内痔为多见。因痔核出现肿痛、瘙痒、流水、出血等症,所以通称痔疮。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饮食失调,嗜食辛辣甘肥;或泻痢日久,长期便秘;或劳倦、胎产等,均可导致肛肠气血不调,络脉瘀滞,蕴生湿热而成痔疮。

〔辨证论治〕

外痔于肛门之外发生皮瓣,逐渐增大,按之质地较硬,呈光滑状,一般无疼痛,又不出血,偶在发炎时方觉疼痛,炎症消失后,皮瓣依然存在。

内痔初起,痔核很小,质柔软疮面鲜红,或青紫色,常因大便时摩擦而出血,或出血如射,或点滴不已。

体针

(一)湿热瘀滞

症状 痔疮反复发作,痔核增大,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兼见口渴,舌红脉数。

治则 清热化瘀。取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 次髎 长强 会阳 承山 二白

方义 长强属督脉,会阳属足太阳经,亦为督脉之气所发,同次髎合用,可疏导肛门局部瘀滞之气血;因足太阳经经别,自腨至腘,别入于肛,故刺承山可清泻肛肠湿热;二白为治痔疮的经验穴。如肛门肿痛加秩边、攒竹以泄肛门热毒,出血加血海、气海俞以理气止血,便秘加大肠俞、上巨虚以宽肠通便。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强刺激,或先泻后补,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气虚下陷

症状 痔疮因出血过多,引起气血亏损,面色萎黄,痔核脱垂于肛门之外而不能回纳,肛门坠胀,短气懒言,食少乏力,舌淡,脉弱。若脱出之痔核不能及时复位,因嵌顿或感染,均可发生剧痛,胀肿,溃烂,坏死,或因化脓而继发肛漏。

治则 益气升陷。取督脉,任脉经穴为主。

处方 百会 神阙 关元俞 膈俞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属督脉,诸阳经在此交会,补之、灸之可举阳气之下陷,为下病上取之意;神阙隔姜或隔盐灸,温补阳气;关元俞、膈俞皆属足太阳经,其脉系于肛门,善治虚损血证。

治法 毫针刺用补法,中等刺激,亦可用灸法。

挑治疗法

选点 痔点在第七胸椎两侧至腰椎部范围内寻找,其状为红色丘疹,一个或数个不等。

方法 每次选一痔点,用粗针挑破,并挤出血珠或粘液,七天左右挑1次。

〔应用例案〕

薜××,男,48岁。自诉:痔疮六、七年,经常便血,时愈时发,近来受凉而发作,曾用西药消炎,热敷无效,经我院外科以血栓性外痔合并肛裂转我科治疗。用针挑治疗四次,肛裂愈合,痔核消失,基本治愈。其操作方法:嘱患者反坐在靠椅上,选好穴位,一般首选一侧的下髎穴,次选中髎,按常规消毒、局麻(2%普鲁卡因0.2~0.5毫升),医者用左手食拇两指捏起皮肤,右手持锋针与经络循行呈横行挑破皮肤0.5厘米,沿口向下挑治0.5~1.0厘米左右的深度,将皮下脂肪挑断,挑出乳白色纤维样物,医者以挑口下面基本无阻碍为止,后用2%碘酒棉球压迫消毒,放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即可。同时长强穴用1.5寸巨针快刺不留针,七天后进行第二疗程(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痔疮:二白、百会、精宫、长强(《针灸大成》)。

痔疮:长强、腰阳关、次髎、二白、三阴交,强刺激。脱肛痔出血时,依次灸腰俞、腰阳关、百会各五~七壮(《中国针灸学》)。

针灸长强穴为主,配合会阳、承山、二白、脊中、百会,第十六椎旁开5分处,治疗痔疮100例,治愈率占90%以上。操作时以针刺为主,并配合艾灸疗法,一般留针60~70分钟,留针时每隔20~30分钟捻转1次(《针灸处方集》)。

采用挑治法治疗64例痔疮病人,近期治愈32例,好转2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7.5%,所选痔点,一般以第七颈椎下至4腰椎,侧至腋后线,常见于中下部,似丘疹样,稍高出表皮略带色素,多见暗红或灰白色,棕色,浅红色不等,压之不退色,宜选明显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针挑疗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痔疮?其发病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内痔、外痔、混合痔。

3.简述湿热瘀滞、气虚、下陷的针灸处方和方义。

4.简述针挑疗法治疗痔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