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存在,故统称为眩晕。轻者平卧或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头昏眼花,视物翻复,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本证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内耳性眩晕、贫血、神经衰弱等病。

〔病因病机〕

虚证: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心脾两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或先天不足,或房室不节,致肾阴暗耗,不能生精补益脑髓,脑海空虚,而致眩晕。

实证:素有阳盛之体,肝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上,清窍不利,发为眩晕;或因情志不舒,忧郁恼怒,肝郁化火,阳亢风动;或素体肥胖,或恣食肥甘,伤及脾胃,失其建运,聚湿生痰,风阳挟痰浊上扰清窍,遂发眩晕。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虚证

症状 头晕目眩,劳累易于复发或症状加重,面色少华,四肢无力,神疲,心悸,少寐,腰痠耳鸣,舌质淡,脉细。

治则 培补气血。取背俞、督脉及足少阳、阳明经穴。

处方 百会 风池 膈俞 肾俞 足三里

方义 本方灸百会以升清阳,针风池以熄内风。膈俞、肾俞补血生精,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使之气精血充盛,则髓海得以荣养,而眩晕可平。如心悸加内关以宁心安神;少寐加神门以安神镇静;耳鸣加听宫以通络开窍。

治法 针宜补法,可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实证

症状 眩晕呈阵发性。视物旋转翻覆,头胀痛或昏重如裹,多烦易怒,胸胁胀闷,恶心,呕吐痰涎,不思饮食,舌质偏红,舌苔厚膩或兼浮黄,脉象弦劲或滑数。

治则 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任脉、督脉和足三阴经穴。

处方 中脘 阴陵泉 行间 水泉 印堂

方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取行间平肝降逆,水泉滋阴潜阳,印堂是经外奇穴,善清头目而止眩晕。又取胃募中脘和中止呕,脾合阴陵泉健脾化湿,使湿除则痰自化,无痰则不作眩。如胁胀加阳陵泉以清肝通络;头重如裹加头维以祛风泄火。

治法 针宜泻法,不灸。

耳针

取穴 肾、神门、枕、内耳、脑。

刺法 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水针

取穴 双侧晕听区。

刺法 每天1次,5~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曹操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脑空立愈(《针灸聚英》)。

周××,男,23岁。自诉:头目昏眩已7年,但发作不甚,近一月来发作频繁,发作时伴有呕吐、出汗。查:面色青暗无华,脉弦细,舌质淡,边有瘀斑。拟为肝经血瘀。针取印堂、风池、三阴交、太冲。针刺二次后眩晕好转,但劳累后偶作眩。四次后症状消失。随访年余未复发(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头眩:目窗、络却、百会、申脉、至阴(《神应经》)。

痰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外关、大敦、肝俞、百会(《针灸大全》)。

阎至群医师采用风池穴治疗眩晕证收到了较好效果。头眩晕无其他兼证,病属虚性者,只针风池一穴。兼心悸者加心俞、通里;兼有痰火者加太阳、足三里;肝阳偏亢者加肝俞、足三里、太冲;心肾不交者加心俞、神门、三阴交;上肢麻木者加外关;下肢麻木者加阳陵泉、足三里、昆仑。治疗时可按病情的虚实,适当的运用提插、捻转或迎随补泻手法(《针灸处方集》)。

复习思考题

1.眩晕证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2.简述眩晕病因病机。

3.如何辨别眩晕证的虚实?其针灸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4.简述眩晕虚证的针灸治则、处方和方义。

5.简述眩晕实证的针灸治则、处方和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