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经络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

〔辨证论治〕

发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口唇闭合不全,饮水时常由患侧流出。露睛流泪,若强令闭眼,则眼珠上翻,露出白睛。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2/3部位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体针

治则 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穴为辅。

处方 地仓 颊车 合谷 阳白 四白

方义 本方重点采取局部近取地仓、颊车、阳白、四白和循经远取合谷的方法,目的在于疏通经脉,祛风邪,调气血,使筋肉得以濡养,则面瘫自可痊愈。还可根据局部症状增加穴位,以疏通经气,增强疗效。如抬眉困难加刺攒竹;鼻唇沟平坦加刺迎香;乳突痛加刺翳风;人中沟歪斜加刺水沟;颏唇沟歪斜加刺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刺廉泉。

治法 面部诸穴酌予斜刺或透穴。初期宜用泻法,后期宜用补法,加灸。

电针

选取地仓、颊车、阳白、合谷等穴,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如见牙齿咬嚼者,为针刺过深,刺中咬肌所致,应将针退出重刺。

皮肤针

用皮肤针叩刺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使局部微红或轻微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此法宜用于恢复期及其后遗症。

〔应用例案〕

乔××,女,32岁。自诉:晨起后感右侧头痛,痛如刀割,伴有恶寒,无汗,全身无力,不思饮食,持续两天服土霉素、阿斯匹林等稍缓解,但两天后觉上嘴唇发麻有增厚之感觉,不能鼓腮,漱口时水从右侧口角流出,右眼酸困流泪,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左侧。治取人中、迎香、颊车透地仓、睛明、太阳、翳风、阳白、合谷。除合谷取双侧外,其余诸穴均取患侧,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针一次。患者针治三次后鼻唇沟出现,右眼可闭合二分之一,右口角已不流涎,十次后面瘫基本解除,十五次后额纹出现,诸症痊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口眼㖞斜: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神应经》)。

口㖞:温溜、偏历、二间、内庭(《普济方》)。

针灸治疗面瘫的历史悠久,并且有丰富的经验,效果较好。近几十年来有关本病的报道颇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单用针灸治疗的2678例中,治愈率为41.4~87.4%,平均为66.81%,有效率为85.8~99.4%,平均为95.67%,完全无效者占4%左右。常用穴位有地仓、颊车、迎香、下关、四白、攒竹、阳白,丝竹空、翳风、合谷和足三里等。每次取穴4~5个或更多。多数以针刺患侧为主,也有取双侧或取健侧者。一般主张浅刺轻刺,也有用透刺法者。留针15~30分钟。病之初期炎症尚存在者,宜浅刺或单用灸法,若患部疼痛明显,并有静脉怒张者,亦可用三棱针放血。病久者宜针灸并用,或配合其他穴位治疗。

关于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机制问题,目前研究的不多。有的运用肌电图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能使原来有改变的肌电图,随临床症状的好转而好转,使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使病损的神经功能逐渐得以恢复(《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面瘫?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如何防止面瘫的发生?

3.面瘫的主要症状及其特点是什么?

4.详述针刺治疗面瘫的处方、方义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