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一般昏厥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也有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者。
昏厥、暴厥、低血糖昏迷、癔病性昏迷和休克、虚脱等,均可参照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
厥证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
气厥:恼怒惊吓,以致气机逆乱,壅阻清窍,而致昏仆;或由于元气素弱,偶因过劳,或遇悲恐,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突然昏厥。
血厥:肝阳素旺,又加暴怒,气血并走于上,闭阻清窍,突然昏倒;或因失血过多,气随血脱,亦能发生晕厥。
寒厥:元阳亏损,不能温行经络,寒邪直中于里,发为寒厥。
热厥:邪热过盛,阳郁于里不能外达,发为热厥。
痰厥:素体肥胖,嗜食肥甘,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又逢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蒙清窍,突然昏倒而厥。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实证
症状 气厥:患者素体健壮,偶因恼怒,突然昏倒,口噤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弦。
血厥:病起暴怒之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沉弦。
热厥:初病身热头痛,胸腹灼热,渴欲饮水,便秘尿赤,烦躁不安;继则神志昏愦,手足厥冷,脉沉伏,按之数。
治则 苏厥开窍以救其急。取督脉、厥阴经为主。
处方
主穴:水沟 内关 配穴:气厥配太冲,血厥配行间、涌泉,热厥配十二井穴,痰厥配巨阙、丰隆。
方义 水沟为督脉经穴,督脉入络于脑,又总督诸阳,故针刺水沟既有醒脑开窍之功,又有泄热启闭之效;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醒神宁心,二穴相配有苏厥开窍的作用。
气厥配太冲疏肝理气,调理气机;血厥配行间以降肝火,配涌泉导血下行;热厥配十二井穴,调节阴阳,泄热启闭;痰厥配巨阙、丰隆开窍豁痰。牙关紧急加颊车、合谷以止抽开噤,抽搐加合谷、侠溪以止抽,喉中痰鸣加天突以清痰,身热加大椎、曲池以清热。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不留针。
(二)虚证
症状 气厥:素体虚弱,疲劳惊恐,而致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象沉微。
血厥:病起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细数无力。
寒厥 面青身冷,踡躯而卧,口不干不渴,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意识朦胧,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 回阳救逆。取督任经穴为主。
处方
主穴:百会 气海 配穴:气厥配足三里,血厥配关元,寒厥配神阙。
方义 百会为督脉经穴,气海为任脉经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二穴相配,有调节阴阳的作用。又百会能醒神升阳,气海能回阳固脱,二穴相配,可达回阳救逆之目的。
气厥配足三里益气升阳,血厥配关元益阴固脱;寒厥灸神阙温阳散寒。下利加天枢以调肠道气机而止泻,多汗加复溜以止汗。
治法 针灸并用或单用灸法。
耳针
取穴 心、神门、下脚端、脑。
刺法 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刺激。每次取2〜3穴,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
〔应用例案〕
一妇人时时死去,已二日矣,凡医作风治之,不效。灸中脘五十壮即愈(《扁鹊心书》)。
张XX,男,38岁。因在烈日下劳累过度而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手足厥冷。查:血压70/40毫米汞柱,脉细微。诊断为休克。治取人中、内关。人中用提插捻转手法,内关用捻转手法,持续行针约15分钟,血压升至100/65毫米汞柱,手足转温,神志清醒(《针灸临证集验》)。
〔文献摘录〕
尸厥:列缺、中渚、金门、大都、内廷、历兑、隐白、大敦(《针灸大成》)。
针刺治疗休克160例,男100例,女60例,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76岁,其中绝大多数为20〜50岁。在病因方面,感染中毒性休克130例,出血性休克7例,过敏性休克2例,心源性休克3例,药物中毒性休克8例,慢性衰竭所致休克6例,原因不明休克4例。除针对休克病因及一般抗休克治疗外,均采用针刺升压,升压无效时,则改用升压药物。取穴:主穴素髎、内关,配穴少冲、少泽、中冲、涌泉,耳针升压点及呼吸点。操作:一般先采用主穴,如半小时无效或1小时内收缩压未到80毫米汞柱,则另加1〜2个配穴。手法用中强刺激,留针,持续或间断捻转。收缩压稳定在80毫米汞柱以上连续3小时出针。疗效:160例中,显效者122例,占76.3%;好转者18例,占11.2%;无效者20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针刺治疗各种感染所致的中毒性休克50例。取穴:主穴涌泉、足三里,备穴取耳穴、脑、下屏尖、屏间。操作:开始用强刺激,血压上升后逐渐延长捻针的间隔时间,血压稳定数小时后起针。疗效:在50例中,经用上法治疗(其中41例单用针灸治疗),有效者48例。另2例因严重败血症及心脏病死亡(《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厥证?
2.厥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简述气、血、寒、热、痰厥的临床表现。
4.厥证有虚实之分,试述其针剌处方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