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咳

顿咳,是以阵发性发作,连续性咳嗽,最后伴有吸气性吼声为特征。发作一阵后暂时缓解,然后再次发作,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故名顿咳。又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又称:百日咳。

本病是小儿感受时邪引起的肺系疾病,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多见。本病对小儿健康影响较大,宜及早治疗。

〔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调护失宜,外感时邪引起痰浊内生,阻于气逆,肺失宣降,以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咳嗽日久不愈,每可伤及肺络,可见咯血等症。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初咳期

症状 病初与感冒类似,证见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吐泡沫样的稀痰,苔薄白,脉象浮,指纹淡红。

治则 宣肺解表,祛邪止咳。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列缺 合谷 风门

方义 取肺经络穴列缺,大肠经原穴合谷,原络相配宣肺止咳;因本病初期邪气在表在肺,所以取风门祛风解表,以宣肺解表,祛邪止咳。如恶寒无汗加大杼、大椎以解表清热,喉痒咽红加少商以清热解毒。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不留针, 1 日1 次。6 次为一疗程。

(二)痉咳期

症状 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发作,咳则连声不断,咳后有回吼声,至咳出粘痰,或呕出乳食,阵咳始暂时停息。如此反复发作,入夜尤甚。或兼见身热,口干舌燥,便秘溲赤,或痰中带血,鼻中衄血,舌苔黄,脉滑数,指纹紫红。

治则 清热泻肺,止咳化痰。取督脉、手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 身柱 尺泽 丰隆

方义 病之中期,邪热与痰浊阻于气道,肺失肃降,取督脉经穴大椎、身柱,清泻热邪,合手太阴肺经穴尺泽,足阳明经穴丰隆,泻肺降逆,化痰止咳。诸穴共用,以清热化痰,降逆止咳。如身热加曲池以清热,咳血、衄血加天府,上星以清热泻肺止血。

治法 亳针刺用泻法,不留针。

(三)恢复期

症状 咳嗽次数和持续时间逐渐减短,回吼声亦逐渐消失,呕吐减少,或咳而无力,痰稀而少,气短声怯,自汗无力,唇色淡白,舌淡苔少,指纹青淡。

治则 健脾补肺。取背俞、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肺俞 脾俞 太渊 足三里

方义 顿咳后期日趋向愈,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治在健牌益肺,以治其本。取肺俞、脾俞和强壮穴足三里补脾益肺;太渊为肺经原穴,有补肺止咳的作用。体弱虚损加膏肓以治虚损,纳少便溏加中脘、天枢以健脾理气止泄。手足欠温加关元,鼓舞元气,温通经脉。

治法 亳针剌用补法。亦可施温和灸,约15分钟。

耳针

取穴 支气管、肺、神门、下脚端。

刺法 中等刺激。每次用2~3 穴, 两耳交替使用,每日1次。

皮肤针

取穴 督脉(颈部、背俞)、大椎、中脘、内关、太渊、丰隆。

刺法:中等刺激,每日1 次。

〔应用例案〕

秦××,男, 5 岁。代诉:阵咳月余,近来加剧,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直至呛咳呕吐,面赤筋出,体温37℃,食欲差。查:患儿营养发育中等,两眼结膜下出血,两肺呼吸音粗糙,脉滑,苔薄腻。证属百日咳。治以清化痰热,镇咳降气。取用大椎、经渠、尺泽,施用单刺术,不留针,每日一次。经针治三次后阵咳次数大减,夜间已能安静睡眠;继针三次后诸症消失而告痊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哮吼嗽喘: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院。……小儿此症尤多。复剌后穴:膏肓、气海、关元、乳根(《针灸大成》)。

百日咳:风池、大椎、风门、天突、上脘、太渊、足三里;天柱、身柱、肺俞、俞府、中脘、经渠、丰隆。每日轮针1次(《中国针灸学》)。

针刺治疗百日咳31例。久病体弱者取足三里、合谷,足三里穴先补后泻,合谷穴用泻法。发烧者加大椎、曲池,食欲不振者加内关、商丘,衄血者加太渊、经渠。经本法治疗5~10次后,有27例痊愈,4例减轻(《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顿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顿咳初期、痉咳期、诙复期主要症状是什么?

3.顿咳三期的针灸治疗原则,治法有何不同?

4.简述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针灸处方和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