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以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恶寒发热为主症。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见。病程一般5~10天,轻证不治自愈,重证多需治疗。若同时在某些区域范围内发病众多,病情较重,则称为:时行感冒。

〔病因病机〕

感冒的病因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之时。但风邪多与寒热暑湿之邪夹杂为患,冬季多感风寒,春季多感风热,夏季多挟暑湿,秋季多兼燥气。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故出现肺卫症状。

由于外邪有偏寒、偏热和夹湿的不同,其病理变化亦有所不同。偏寒者,寒邪束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偏热者,热邪犯肺,肺失清肃,腠理疏泄;夹湿者,湿留腠理,阻遏清阳,留连难解。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传变尤速,易化热生风,故常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症。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风寒证

症状 风寒束表,肺气不宣。证见鼻塞流涕,咽喉微痒,喷嚏,咳嗽,咯痰清稀,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周身酸楚,头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则 祛风散寒,解表宣肺。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 列缺 迎香 支正 风门 风池 合谷

方义 本方以疏散风寒,解表宣肺为主,故取手太阴络穴列缺配迎香,宣肺利窍,以治鼻塞、喉痒、咳嗽等症。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先犯太阳,故取手太阳络穴支正配风门祛风散寒,以治恶寒发热、头痛等症。阳维主阳主表,故取手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以疏风解表。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故取阳明原穴合谷疏利阳明,既可增强解表宣肺的作用,又可防止外邪向少阳、阳明传变。头痛加刺印堂、太阳以止痛;背痛酸楚加肺俞拔火罐,或用推罐法,以通络止痛。

治法 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用平补平泻,亦可加灸。

(二)风热证

症状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证见鼻塞面干,少涕,咽喉肿痛,口渴,咳嗽,痰黄稠,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则 疏散风热,清利肺气。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

处方 鱼际 大椎 曲池 合谷 外关

方义 本方以疏风散热,清利肺气为主。鱼际为肺经荥穴,用以清泻肺热,化痰止咳,利咽止痛。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为督脉要穴,与少阳之外关同用,有表散阳邪而解热之功,以治高热、头痛、目赤等症;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原穴、合穴,二穴并用,具有清利肺气,解热保津作用,以治发热,鼻塞,咳嗽,咽喉肿痛,口干而咳。咽喉肿痛者还可加刺少商,以解毒消肿;小儿高热惊厥加人中、十宣,以泄热镇静。

治法 毫针浅刺,用泻法。针刺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针刺人中、十宣,用毫针浅刺疾出,不按孔穴,并挤出血珠。

〈三)暑湿证

症状 暑湿伤表,肺卫不和。证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酸痛,身热不扬,口腻不渴,或渴喜热饮,胸脘满闷,呕恶,便溏,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多濡数或浮数。

治则 清暑化湿,疏表和里。取太阴、阳明、三焦经穴。

处方 孔最 合谷 中脘 足三里 支沟

方义 本方以清暑化湿,调和肺卫为主。孔最、合谷有宣肺解表,清暑化湿之功,以治头重、肢困、鼻塞和寒热等症。中脘、足三里有理脾化湿,和胃降浊之功,以治胸脘满闷、呕恶等症。取手少阳经穴支沟以通调三焦气化。诸穴合用,共收祛暑化湿之效。热重可加刺大椎以解热;湿重加阴陵泉以祛湿;腹胀便溏加天枢以健脾止泄;阳虚、气虚加灸足三里、膏肓以温补阳气;阴虚、血虚加补肺俞、血海、复溜以补阴养血。

治法 毫针直刺,泻法,体弱虚证可用补法。

耳针

取穴 肺、内鼻、下屏尖、胃、脾、三焦。

刺法 中、强刺激,捻针2~3分钟,留针30~60分钟。咽喉疼痛者,可加咽喉、扁桃体。

拔火罐

取穴 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和太阳穴部位。

〔应用例案〕

一人患肺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肢节疼、脉沉紧,服华盖散、黄芪建中汤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四肢微厥,乃肾气虚也。灸关元百壮,服姜附汤,始汗出,愈(《扁鹊心书》)。

张××,男,39岁。自诉:头痛、发热,咳嗽、鼻塞、腰痛已历四天。查:体温38.5℃,咽部充血,舌质胖,苔薄黄微腻,脉滑数。证属时行感冒(即流行性感冒)。

治取大椎、风门、肾俞、肺俞、合谷留针20分钟,每日施治一次。经针灸一次后,患者身热减退,鼻塞已通,头痛亦除;经针灸二次后,诸恙消失而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脉浮,刺合谷(《针灸摘英集》)。

感冒:风池、风府、大椎、瞳子髎、曲池、足三里、支沟,内庭、附分、魄户、新建(《新针灸学》)。

针刺治疗感冒124例,其中男70例,女54例;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61岁,以25~40岁居多;病程1天以内者45例,1~3天者54例,3天以上者25例。主穴:合谷、大椎、风池、肺俞。配穴:头痛配太阳、印堂;鼻塞流涕配迎香;咳嗽痰多配天突、列缺、丰隆;发热配曲池;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配足三里。针刺以快速捻转,中强度刺激,泻法为主。根据病情每日针刺1~2次,每次2~3穴,每次持续捻针1~3分钟,不留针,或留针10~20分钟。结果:痊愈98例,显效11例,好转13例,无效2例。痊愈率占79%,总有效率为98.4%(《针灸医学验集》)。

针刺治疗流感373例。取穴:体温在38.1℃以上者,取大椎、合谷(双)、足三里(双);体温在38℃以下者,取大椎、合谷(双)。均用强刺激,不留针。针感要求刺大椎麻至腰部;合谷麻至肩部;足三里麻至趾部。每日1次,一般只针1次,少数患者针2~3次。于针后24小时退热者198例,占53.1%;48小时退热者108例,占29%;72小时退热者16例,占4.3%,未测体温者51例,占13.6%。经24小时后随访,均自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感冒?叙述其病因。

2.在症状上怎样辨别风寒、风热感冒?

3.暑湿感冒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4.叙述风寒感冒的针灸治则、处方、方义和治法。

5.简述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的针灸治疗方法。

6.简述耳针在治疗感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