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渊

鼻渊是以鼻流腥臭脓涕,鼻塞,嗅觉减退为主症,又名:脑渗、脑漏。急慢性鼻窦炎可参照本节诊治。

〔病因病机〕

肺开窍于鼻,鼻渊的发生,与肺经受邪有关。有因外感风寒袭肺,蕴而化热,肺气失宣,客邪上干清窍而致鼻塞。风邪解后,郁热未清,酿为浊液,壅于鼻窍,则发为鼻渊。亦有因肝胆火盛,上犯清窍引起鼻渊者。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风寒化热证

症状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多涕色黄,咳嗽痰多,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 祛风散热,宣肺开窍。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方义 本方取手太阴经穴列缺,手阳明原穴合谷,属远部表里配穴法。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远近相配,可收疏风清热,宣肺开窍之功。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肝胆火盛证

症状 鼻塞流涕,涕多黄稠,腥臭难闻,头痛目眩,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 清肝热,泻胆火,通鼻窍。取手阳明、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迎香 太冲 风池 上星 印堂

方义 取阳明迎香、督脉上星、奇穴印堂活血通络而利鼻窍;太冲是肝经原穴,风池为胆经与阳维之会,二穴有疏风解热,清泄肝胆的作用。如头痛目眩加百会以醒脑镇痛。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

取穴 内鼻、下屏尖、肺、额。过敏者加平喘、屏间。

刺法 重刺激。捻转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5〜7天。

〔应用例案〕

丹溪治一中年人,右鼻管流浊且臭,脉弦小,右寸滑左寸涩。灸上星、三里、合谷;次以酒芩二两,苍术、半夏各一两,辛夷、川芎、白芷、石膏、人参、葛根各五钱。分七帖服之痊愈(《续名医类案》)。

恭xx,男,30岁。自诉:鼻孔经常闭塞已逾四年,尤以左侧鼻孔为甚,不时流出粘性分泌物,每日早晨或气候骤寒时喷嚏发作,鼻粘膜呈肿胀红褐色,嗅觉减退。治取上迎香、通天、风池。捻转泻法,针刺三日后,晨间喷嚏大减,鼻粘膜之肿胀红褐色减退,六次后粘性分泌物减少,左侧鼻腔亦觉通气,近日虽气候骤寒亦无喷嚏,十一次后两侧鼻腔均呈正常,嗅觉恢复,各项症状消失。按:上迎香为治疗鼻腔的要穴(位于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之尽处),针刺时可立即引起喷嚏而鼻通,配风池、通天诸穴,共奏疏风利窍之功(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鼻渊:上星、曲池、印堂、风门、合谷(《类经图翼》)。

鼻渊:风池、肩中俞、上星、迎香、手三里、合谷、膈俞、上星灸5~7壮(《中国针灸》)。

针刺治疗鼻渊11例,其中病程1〜6个月者3例,7〜12个月者7例,1年以上者1例。取穴为3组:(1)迎香、禾髎、上星、风府、合谷;(2)禾髎、百会、合谷、天柱;(3)迎香、命门、足三里、风池、大椎。三组交替使用。针刺得气后,再捻转1〜2分钟,使患者得到舒适。留针一般为20〜30分钟。隔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停针一周,再开始第二疗程,结果治愈5例,近愈2例,进步3例,无效1例,平均治疗次数为4.6次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用皮下埋针治疗急性额窦炎40例,均因感冒继发,经耳鼻喉科检查确诊。40例中左侧13例,右侧17例,双侧10例。病程1~2天。选穴为大椎、攒竹、太阳、丝竹空、阳白。方法:以毫针刺入穴位皮下,大椎穴向下刺1~2厘米;阳白透鱼腰得气后退针,留1厘米左右于穴内;太阳透丝竹空,得气后退出少许;攒竹穴刺入约0.5厘米。分别用胶布固定,留针20小时左右,取针。疗效:全组病例经埋针治疗1次,症状消失者19例,2次症状消失者12例,3次症状消失者4例,减轻者4例,无效1例,本法对于急性额窦炎引起的“眉棱骨”部疼痛有突出的效果(《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鼻渊?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2.鼻渊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风寒化热证和肝胆火盛证的症状各有何不同?

4.简述鼻渊的针刺处方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