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中风,又称“卒中”。在发病前常有头晕、肢麻、疲乏、急躁等先兆症状。发病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尚清,不昏仆,伴有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患者多在中年以上。因其发病急骤,变化多端,如风性善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故类比而名中风。
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病及其后遗症,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人至中年,由壮渐老。或因房室不节,劳累太过,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或因体质肥胖,恣食甘腻,湿盛生痰,痰郁化热,这是致病的基本因素。如遇忧思、恼怒、嗜酒等诱因,导致经络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颇,气血逆乱而发中风。
如属肝风内动,痰浊瘀血阻滞于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症仅见肢体麻木不遂,口㖞语涩等经络症候,称:中经络。
如属风阳暴升,与痰火相夹,迫使气血并走于上,阴阳平衡严重失调,痰热蒙蔽心窍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症见肢体瘫痪,神昏,失语等脏腑证候,称:中脏腑。
中经络者,如反复发作,病情由轻转重,亦可出现中脏腑证候。中脏腑者,救治脱险,病情由重转轻,亦多后遗经络证候。
〔辨证论治〕
体针
(一)中经络 病在经络,病情较轻而缓,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眼㖞斜,舌蹇语涩,神志尚清,舌苔黄腻,脉多弦滑而数。
1﹒半身不遂:
治则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处方 上肢:曲池 肩髃 合谷 外关 下肢:足三里 解溪 环跳 阳陵泉 昆仑
方义 阳主动,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的腧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故在三阳经中又以阳明为主。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故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如上肢可加刺大椎、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加刺腰阳关、风市、悬钟等穴。肘部强紧加曲泽,腕部强紧加大陵,膝部强紧加曲泉,踝部强紧加太溪,手指强紧加八邪,足趾强紧加八风;语言蹇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患部。目的在于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促进康复。
治法 一般直刺,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留针15~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2﹒口眼㖞斜:
治则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
处方 口㖞:地仓 颊车 合谷 内庭 眼斜:阳白 攒竹 承泣 昆仑 养老
方义 手足阳明经脉分野于口面部,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网;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网。口眼㖞斜是经脉瘀滞,气血不通,筋脉失养所致。故取地仓、颊车、攒竹、阳白、承泣等穴,直达病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远取合谷、内庭、养老、昆仑,调和本经的经气。气血通畅,濡养筋脉,则病可向愈。本病尚可轮取迎香、颧髎、瞳子髎、下关等穴,以疏通局部气血,增强疗效。
治法 针刺采用沿皮刺、斜刺方法,如颊车透地仓。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针后可以加灸,亦可拔闪火罐。
(二)中脏腑 病深入脏腑,病情危重,症见猝然昏倒,神志不清,半身瘫痪,舌强失语,口眼㖞斜。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又分闭证与脱证。
1﹒闭证:多因肝阳上亢,气火冲逆,血菀于上,肝阳暴张,肝风内动,痰浊壅盛,阻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大小便闭。兼见面赤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属阳闭;兼见面白唇暗,痰涎壅盛,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缓者,属阴闭。
治则 启闭开窍。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
处方 人中 十二井穴 太冲 丰隆 劳宫
方义 本方配穴有平肝熄风,降火豁痰,启闭开窍之功。闭证乃因肝阳暴张,气血上冲,挟杂痰火,闭阻清窍所致。人中是督脉的要穴,有调和督脉气血,启闭开窍之功;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清心泻热,豁痰开窍;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可镇肝降逆,潜阳熄风;取阳明经的别络丰隆穴,以调理脾胃,蠲化痰浊;“荥主身热”,取手厥阴心包之荥穴劳宫,泻之以降心火而安神。如神志渐醒,则减十二井、人中,以免损伤气血,酌加百会、印堂、风市、三阴交等穴,相机图治。牙关紧闭加地仓、颊车以开噤;失语加通里、哑门,以通心利窍治哑。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及三棱针点剌井穴出血。
2﹒脱证:症见神志昏沉,目合口开,手撒,鼻鼾息微,四肢逆冷,汗多不止,肢体软瘫,二便自遗,脉细弱,或沉伏欲绝。如见汗出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属元气衰微,真阳外越之危候。
治则 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
处方 关元 神阙
方义 任脉为阴脉之海。脱证为阳气衰微之证,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元阳外脱,应从阴救阳。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是阴中有阳的穴位。神阙位于脐中,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二穴,以挽回将绝之阳,而救虚脱。虚汗不尽加阴郄,以敛阴止汗;鼾睡不醒加申脉,以安脑醒神;小便不禁加水道、三阴交、足三里,以调膀胱气机;虚阳浮越,可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涌泉等穴,补益肾阴,摄纳浮阳。
治法 用大艾炷灸之,壮数宜多,一般直至纠正虚脱为止。
耳针
取穴 肾上腺、神门、肾、脾、心、肝、眼、胆、脑点、耳尖、瘫痪相应部位、降压沟等。
刺法 用毫针中等刺激,每次取3~5穴,双侧。闭证可耳尖放血。后遗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五天,再做第二疗程。疗程多少,视病情而定。
头针
取穴 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
刺法 沿皮下刺入0.5~1寸,频频捻针,同时鼓励病人作患肢运动,有时奏效较快。适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的患者。
〔应用例案〕
韩贻丰治司空徐元正风气,满面浮虚。口角流涎不已,语含糊不能出喉,两腿沉重,足趑趄不克逾户限。脉之曰:“此症非针不可。”遂呼燃烛,举手向顶门,欲用针,徐公及其令孙皆大惶骇云:“此处安可用火攻。”强之再三,终究不允而罢。后闻之针颇神,复邀。与针百会、神庭、肾俞、命门、环跳、风门、三里、涌泉诸穴道,俱二十一针。方针之初下也,以为不知当做如何痛楚,气热及药氤氲,不可名状,连声赞叹,以为美效。积久,周身之病一时顿去(《续名医类案》)。
曹x,男,干部。自诉:头晕,目眩,逐渐昏迷过两次,每次约数分钟,心悸、胸闷胀痛感,左侧上下肢酸软无力,麻木感觉,手无握力,不全瘫痪,活动不利,步履艰难、言语不利、强,嘴歪于右侧,口角流涎。经XX医大诊为“动脉硬化”,“高血脂”。查:精神不振,面色微赤,舌苔白厚,舌体胖大。歪于右侧,脉沉弦而细,血压110/70毫米汞柱,脑血流图“脑血管弹性减退,以右侧枝明显”,心电“正常心电图”,胆固醇45单位。诊断为中风(中络、阴虚阳亢)。
治以育阴潜阳,通经活络法,用平补平泻手法。取穴为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绝骨、廉泉、地仓、百会。首次先取右侧穴位,后取左侧穴位,每日1次,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中间再行针2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口角流涎,嘴歪已愈,左侧肢体活动有力,行走稳定,再无昏迷出现,语言逐渐清晰。半个月后进行第二疗程,隔日一次,共治疗2个月全愈,再做脑血流图“脑血管弹性正常”,血压130/80毫米汞柱,已恢复正常工作(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雍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刺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泽。中风筋急不能行,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步行无力疼痛,针灸昆仑(《针灸大成)》。
中风半身不遂(风痱),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合谷、手三里、曲池、肩井、环跳、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绝骨、昆仑(《玉龙经》)
针刺治疗本病361例,其中男240例,女121例,年龄:33~78岁居多,50岁以上者299例。发病1~6天者104例,7~15天者95例,16~30天者69例,31~60天者40例,61~90天者16例,91天以上者67例。肢体偏瘫者361例,神志不清者56例,语言障碍者148例,二便失禁者38例。治疗:卒中期选穴:1、闭证:水沟、十宣、内关、神门、合谷、曲池。2、脱证:神阙、气海、关元、大敦。后遗症:1、失语:哑门、廉泉、合谷、风池; 2、上肢瘫:肩髃、肩髎、曲池、外关、中诸、合谷;3、下肢瘫: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丘墟、太冲、隐白;4、尿失禁:关元、中极、三阴交、太溪;5、面瘫:下关、颊车、地仓。一般每次选用5~8穴,体弱宜少。以弱刺激手法为宜。对于病程较长的后遗症,则需用强或中级刺激手法。每次留针10~20分钟。结果:基本治愈158例,占43.3%,显效62例,占17.2%,好转121例,占33.5%,无效20例,其中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94.5%(《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中风?简述其主要症状.
2﹒简述中风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
3﹒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在症状上有何区别?
4﹒叙述半身不遂和口眼㖞斜的针灸处方和方义。
5﹒何谓中风闭证和脱证?简述其治疗方法。
6﹒如何应用头针疗法治疗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