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枢•小针解》①(全文)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②。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③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数④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⑤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已得气,密意⑥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补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⑦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⑧虚而当补之也。满者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⑨则除之者,去血脉⑩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⑪若有得也,泻则怳然⑫若有所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⑬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⑭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⑮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⑯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⑰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夺阴⑱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⑲者也。夺阳⑳者狂,正言也。

覩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㉑,一其形㉒,听㉓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㉔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㉕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㉖,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㉗者,持心㉘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㉙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㉚,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 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㉛,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㉜,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㉝,循明则声章㉞,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① 是针对应用小针(微针)时的一些问题,加以解释,故名为“小针解”。

② 难著于人也:著指明白。全句之意是,针刺的精微之处,使人很难明白。

③ 正邪共会:会有聚意。乃指正气邪气共聚留于血脉之中。

④ 数:对迟言,应作“速”。

⑤ 守四肢:指下工反注意四肢关节部位的一些腧穴。

⑥ 密意:指慎重,谨慎。

⑦ 冥冥:指不明白、昏暗、糊涂。

⑧ 气口:即寸口,系脉诊部位。

⑨ 宛陈:宛同郁,陈指旧,乃指瘀结之血。

⑩ 去血脉:指泻血法,以排除血脉中郁结之病邪。

⑪ 佖然:指满的样子。

⑫ 怳然:指恍惚的样子。

⑬ 浊气:此指水谷之浊气滞留于肠胃之间。

⑭ 陷脉:泛指各经脉言。

⑮中脉:此指胃经,因脾胃均属中土。

⑯ 阳明合:指胃经合穴足三里。

⑰ 五脉:指五脏所主的五条阴经。

⑱ 夺阴:指消竭五脏之脏阴。

⑲ 尺之五里五往:尺指尺泽,五里指手五里;五往指误刺五次。

⑳ 夺阳:指误泻三阳经太过而致耗伤阳气。

㉑ 散复:指精神气血的活动变化情况。

㉒ 一其形:一指全面,形指形体。

㉓ 听:指判断。

㉔ 相:指审视,观察。

㉕ 虚邪与正邪:虚邪指四时八节的贼风;正邪指人体正气不足时,受到风邪的侵袭。

㉖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推指入、进,御指抓住、把持。

㉗ 终始一:指标本、根结等从始至终两方面,得到平衡。

㉘ 持心:指专心致志。

㉙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节之交指关节的间隙。会指全身关节间隙之穴位。

㉚ 内绝不至:指寸口脉浮虚,重按则无,是阴气竭绝的危象。

㉛ 外绝不至:指寸口沉微,轻取则无,是阳气衰败的征象。

㉜ 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入,此作消耗解。全意是阳气虚的病人,如留针误补其内在之阴,则使阳气更加耗竭,导致厥逆。

㉝ 五色循明:五色,指黄白青黑赤五种颜色。循明同昌明,即清明朗润。

㉞ 声章:指声音宏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