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中暑是发生于夏季的一种急性疾病。盛夏季节,天气酷热,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中,或烈日暴晒等,均可发生中暑。发病有轻有重,症状表现各异,但见头晕,头痛,懊𢙐,呕恶者,称为:伤暑;猝然昏倒者,称为:暑厥;兼见抽搐者,称为:暑风。
〔病因病机〕
中暑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乘虚伤及人体,轻则暑邪郁于肌表,汗出不畅,邪热不得外泄,出现身热,头痛,少汗,影响脾胃或脾胃暑湿内蕴,则出现恶心呕吐,纳呆懊𢙐;重则暑邪由表及里,邪热炽盛,犯及心包,蒙蔽心窍,出现壮热,昏倒,抽搐等症状。若暑热炽盛而气阴两竭,出现汗出如珠,呼吸短促,面白肢冷,脉微欲绝等虚脱症状,是为危候。
中暑时突然昏倒,状似中风,但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宜加鉴别。重证脱险后,亦有后遗四肢瘫痪者,但多为对称性,此由暑热消耗津液,筋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亦与中风有别。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轻证
症状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症见头晕,头痛,身热,少汗,胸闷,懊𢙐,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象濡数。
治则 解表清暑,和中化湿。取督脉和手足阳明、心包经穴。
处方 大椎 合谷 陷谷 内关 足三里
方义 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之会,配合谷、陷谷疏泄阳明,解表清暑。内关通于阴维之脉,行于腹里,分布于胃、心、胸之间,配足三里和中化湿,益气扶正,以防暑邪内犯。如头痛重加头维以止痛,呕吐重加中脘以和中止呕。
治法 毫针直刺,用泻法。
(二)重证
症状 暑热燔灼,蒙蔽心包。症见壮热无汗,神志昏迷,肌肤灼热,口干唇燥,面红目赤,烦渴多饮,烦躁不安,抽搐、瘈疭,舌质红赤而少津,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洪数。甚则汗出如珠,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四肢厥冷,昏迷深沉,舌质红绛,舌苔少,脉微而数。
治则 清泄暑热,开窍醒脑。取督脉经穴和十宣穴为主。
处方 百会 人中 十宣 曲泽 委中 曲池
方义 取百会、人中清热开窍醒脑,曲池、十宣苏厥止痉。曲泽为手厥阴之合穴,委中为足太阳之合穴,用三棱针点刺浮络出血,以泻营血暑热。虚脱者,可急灸神阙、关元以回阳固脱救逆。抽搐瘈疭加刺阳陵泉以缓筋急。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十宣、曲泽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急灸神阙、关元。
耳针
取穴 脑、心、下屏尖、枕、耳尖。
刺法 取双侧,强刺激,捻转5分钟,留针20分钟,耳尖点刺放血。
刮痧
适应证 适用于中暑轻证。
操作 用光滑平整的陶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紫红色为度。
〔应用例案〕
阿××,男,26岁。代诉:患者于炎夏旷野作业期间,初感头不适,心悸气促,继而大汗淋漓,旋即昏倒,由同伴背负到诊。查:体质虚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冷汗如油,四肢厥冷,双目上视,瞳孔缩小,心律整,急促而弱,双肺呼吸音稍粗,血压测不到,苔薄白,脉微欲绝。置患者于诊床,头低位,解开衣扣,擦干冷汗并保温,继用毫针补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同时用大艾炷灸百会、神阙(隔盐)。经反复捻针及直接灸5壮后,患者神志渐复苏,始为低声呻吟,继而睁开眼睛,诉灸处热痛,经再连续捻针及灸至12壮,神志清醒,能正常对答,乃给予糖盐水热饮,待神清,冷汗止,四肢复暖,脉起,血压稳定在120-130/65毫米汞柱而退针停灸,共间歇捻针30分钟,重灸15壮,病情得缓,经观察数小时病情稳定而送回家休息。翌日患者自行到诊,除感微疲乏外,余无明显不适(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中暑:人中、中脘、气海、曲池、合谷、中冲、三里(足)内庭(《针灸逢源》)。
中暑不省人事,取百会、人中、承浆、气海、中脘、风门、脾俞、合谷、中冲、少冲、足三里、内庭、阴交、阴谷、三阴交(《针灸全书》)。
中暑,取曲泽放血,点刺涌泉、太阳穴出少许血有效(《淅江中医杂志》)。
刺腿弯痧筋法:腿弯上下有细筋,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红色,即是痧筋、刺之方有紫黑毒血。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无毒血,反令人心烦。两边硬筋上不可刺,刺之令人筋泄。……惟取挑破,略见微血,以泄痧毒之气而已,不可直刺。若一应针法,不过针锋微微入肉,不必深刺(《痧胀玉衡》)。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暑的原因。
2﹒何谓“暑厥”、“伤暑”、“暑风”?
3﹒中暑轻、重证的临床表现如何?
4﹒简述中暑轻、重证的针灸治疗方法。
5﹒简述刮痧治疗中暑的方法。
6﹒中风与中暑应如何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