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发生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下满闷,恶心呕吐,甚则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产妇平素气血虚弱,复因产后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心神失养,发为昏厥;或产时感寒,恶露不下,血瘀气逆,并走于上,心神受扰而致血晕。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血虚气脱

症状 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昏晕,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甚则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六脉微细,或浮大而虚。

治则 补益气血,回阳救逆。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方义 本方配穴的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益气养血。任脉主阴,气海、关元为元气之根,重灸之可回阳救逆,此乃补阴救阳之义。足三里和三阴交调理后天,以益生化之源,这是治本之法。如有流血加隐白、大敦,以调血统血;心悸怔忡加神门、郄门,以宁心安神。

治法 亳针刺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1日1次。气海、关元可针后灸,或针上加灸,或艾灸温和灸,灸15~30分钟。

(二)寒凝血瘀

症状 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很少,少腹阵痛拒按,甚则心下急满,气息喘促,神昏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紫黯,口唇舌质发紫,脉涩。

治则 行血祛瘀,温经散寒。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 中极 阴交 三阴交 支沟 公孙

方义 中极、阴交皆属任脉,灸之可调理冲任,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公孙为冲脉交会穴,泻之,可导血下行,平冲降逆;更合以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使气行瘀化,营卫通畅,筋脉得养则神昏抽搐之症可除。昏厥加人中、百会、十二井,以醒神、开窍、救逆;小腹疼痛拒按加归来,以平冲降逆;心下急满加幽门、石关、巨厥,以和胃降逆,理气散结;抽搐加太冲、合谷、颊车,以镇静止抽。

治法 亳针刺用泻法,针灸并用。

耳针

取穴 神门、下脚端、肝、升压点、子宫、下屏尖、脑、心。

刺法 亳针强刺,每次选取2~3穴。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

〔应用例案〕

王××,39岁。第三胎,顺产5天,突然头晕眼花,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四肢麻木,脉沉细,血压100/60亳米汞柱,体温36℃。诊断为产后血晕。治法:针百会、足三里、内关,留针1分钟,并用艾条灸气海30分钟。针灸后症状即时减轻,次日复诊显著减轻,又针灸二次而愈(《针灸临床集验》)。

〔文献摘录〕

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三里、三阴交(《针灸大成》)。

产后血晕:神门、内关、关元(《医学纲目》)。

独取鱼腰穴(在眼眉中间处),沿皮向眉稍横刺透丝竹空,施以重刺激,治疗产后血晕证,效果显著(《针灸处方集》)。

针刺治疗产妇休克6例,其中有3例不能测到血压和脉搏。穴取人中、合谷。采用兴奋手法,留针5~20分钟。一般针剌后2~3分钟,即可生效。对严重休克病例,客观条件许可时,可辅以输血(《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产后血晕?简述其发病原因?

2.血虚气脱和寒凝血滞血晕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3.简述血虚气脱血晕的针灸处方、方义和治疗。

4.简述寒凝血滞血晕的针灸处方和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