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不寐,即通常称为失眠。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时睡时醒,醒后不易再睡,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常伴有头昏,神疲,心悸,健忘等症。

不寐之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思虑忧愁,操劳太过,内伤心脾,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或因饮食不节,脾胃不和,湿盛生痰,痰郁生热,痰热上扰心神;或因情志抑郁,肝火上扰,心神不宁等,均可导致不寐。

〔辨证论治〕

体针

(一)心脾两虚

症状 夜来不易入寐,寐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目眩晕,容易汗出,面色少华,精神疲乏,脘痞,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 补气,养血,安神。取手少阴、足太阴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处方 神门 脾俞 心俞 三阴交

方义 脾俞、三阴交健脾益气养血;心俞、神门养心安神,四穴共用,气能化血,血能养心,心能藏神,神志可宁,则夜易入寐。健忘加志室、百会以补肾醒脑。

治法 针用补法,针灸并用。留针宜长,一般留1~2小时。于睡前治疗,效果更好。每日1次,连针5~10次为一疗程。

(二)阴虚火旺

症状 虚烦不寐,或稍寐即醒,手足心热,惊悸、出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健忘,遗精,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则 滋阴、降火、安神。取手足少阴、厥阴经穴。

处方 大陵 太溪 神门 太冲

方义 大陵降心火,太溪滋肾阴,二穴相配交通心肾,以宁心定志;太冲平肝潜阳,神门镇心安神。眩晕还可加风池以清头目;耳鸣加听宫以益聪开窍;遗精加志室以补肾壮腰。

治法 针宜用补泻兼施法。

(三)胃腑不和

症状 睡眠不实,心中懊𢙐,脘痞,噫气,甚至呕哕痰涎,舌苔黄腻,脉滑或弦。

治则 和胃化痰,安神。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

处方 中脘 丰隆 厉兑 隐白

方义 胃不和则不寐,故取募中脘和络穴丰隆,以和胃化痰安神;阳明根于厉兑,太阴根于隐白,二穴同用,主治多梦失眠。如出现懊𢙐、呕恶加内关以安神和胃;头晕加印堂、合谷以镇静安神。

治法 针宜泻法。

(四)肝火上扰

症状 头晕而痛,不能入眠,多烦易怒,目赤耳鸣,或伴有胁痛,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 平肝、降火、安神。取足少阳、足厥阴、手少阴经穴。

处方 行间 足窍阴 风池 神门

方义 行间平肝潜阳以制怒,足窍阴清泻肝旺之火而除烦,风池主治头痛头晕,神门宁心安神。如有耳鸣加刺翳风、中渚以开窍益聪;目赤加刺太阳、阳溪以清热散风。

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

耳针

取穴 神门、心、脾 肾、脑、下脚端

刺法 每次取2~3穴,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

皮肤针

方法 皮肤针轻叩脊柱两旁(0.5—3寸)、骶部及颞区,使局部皮肤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

〔应用例案〕

姚××,女,48岁。自诉:失眠已有七、八年之久,每晚仅能睡2~3小时,伴心悸、口苦、四肢无力。查:舌质淡,苔薄,脉细软无力。诊为心脾血虚。针取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针二次后已可睡5小时左右,针五次后已能睡6~7小时,余症均除。计针10次痊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心热不寐,解溪泻,涌泉补,立愈(《针灸集成》)。

不得卧: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神应经》)。

针刺安眠穴(位于风池与翳风穴中间处,直刺8分深,留针15分钟),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证,收到较好效果。最好在睡前施术。亦可采用图钉型揿针,埋刺在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1至2日取下。(《针灸处方集》)。

每晚临睡前,在百会穴按照艾卷温和灸法,施灸10—15分钟,治疗21例失眠者,均获较好的效果,亦无不良反应。一般病例施灸后5~15分钟即能入睡,个别病例延迟到2小时后方可入睡。也有的患者于施灸中即可入睡。一般施灸1~4次,睡眠时间可持续8~12小时(《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不寐?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2.不寐分几种类型?其发病原因是什么?

3.心脾两虚和阴虚火旺不寐的针刺方法、处方和方义?

4.简述胃腑不和、肝火上扰不寐针灸处方和随症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