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附:反胃
噎膈,噎指进食吞咽困难,膈指饮食梗阻胸膈。噎证既可单独发生,又可为膈证的前兆,因此并称噎膈。
本证近似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癌、贲门癌以及食道功能性疾患。中年以上的患者,应考虑有癌证的可能性。
〔病因病机〕
本证多因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津液不能输布,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道;或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遂积成瘀,瘀阻不通;或偏嗜烟酒辛热,积热消阴,以津伤血燥,日久瘀热停留,阻于胃脘食道,而发噎膈。由于水谷难下,气血生化之源亏乏,津涸液枯,日渐消瘦,进而元气大伤,终至上下拒隔,成为危候。
〔辨证论治〕
症状:本证轻重程度不一。初起较轻,先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和胸闷胸痛,进流质和半流汁的食物尚能通过,进固体食物则梗阻难下,旋食旋吐,带有痰涎,呃逆,嗳气,舌苔薄白或腻,脉象弦缓。随着病情发展,梗阻逐渐加重,虽进流汁,亦难咽下,食入呛咳,吐出蟹沫样或豆汁样痰涎,胸膈疼痛,形体嬴瘦,面容枯槁,舌质干老,尖红,剥苔,脉象细涩。由于饮食极少,津液告乏,以致大便少而秘结,犹如羊矢,小便短黄,舌色光绛或微紫,无苔,脉细数。久之阴竭阳微,出现气短、畏寒,肢面浮肿,腹胀,大便溏薄如酱,肢冷,脉微等。
体针
治则 理气宽胸,祛痰化瘀。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背俞及手厥阴经穴为辅。
处方 天突 膻中 足三里 内关 上脘 胃俞 膈俞
方义 气会膻中配天突舒展胸中气机,可宽胸利膈,散结利咽;阴维内关配上脘宽贲门而降痰浊,调气止痛;膈俞为血之会穴,又近膈部,故能利膈活血化瘀;足三里、胃俞、脾俞调理脾胃气血,以扶正祛邪。如出现便秘可加照海以通便;短气灸气海以补气;肢冷脉微灸命门、肾俞以温肾壮阳。
治法 初期用平补平泻法,后期用补法,并可加灸。
耳针
取穴 神门、胃、食道、膈。
刺法 取双侧,用中等刺激,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应用例案〕
有老妇人患反胃,饮食至晚即吐出,见其气绕脐而转。予为点水分、气海并夹脐边两穴,即归;只灸水分、气海即愈(《针灸资生经》)。
邬××,女,73岁。代诉:患者突然眩晕,肢体麻木,滴水不进,得食即吐,一昼夜达数十次,胸部痞闷,精神疲乏,闭目懒言,已二天。查:脉弦大,两尺微细,舌淡苔薄腻,按神阙、中脘有动悸应指。取中魁,施米粒灸各七壮。灸后患者自诉胸院无异常。次日随访,眩晕平,呕吐止,并能吃稀粥几匙(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膈噎:因气虚,血虚,热,痰火,血积,癖积。针天突、石门、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针灸大成》)。
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胁宛宛中五十壮(《千金要方》)。
在X线下观察发现,重刺激针刺天突、膻中、合谷、巨阙等穴,不仅可使正常人食管蠕动增强,内径增宽,且可使食道癌患者癌肿部位的上、下段食管蠕动呈相同改变(《针灸作用机理研究》)。
附:反胃
反胃又名:翻胃。其病因病机基本上与噎膈相同,但病变部位和主要症状有所不同。因反胃多因幽门不全梗阻、痉挛或胃内肿瘤等所致。胃脘部疼痛明显,呕吐的特点多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无吞咽困难、格拒和旋食旋吐、食物不得入胃的现象。
临床症候多属脾胃虚寒,或命门火衰,脘腹䐜胀而痛,吐后觉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四肢不温,舌质淡,苔黄白,脉细浮无力。
治宜温运脾胃,和胃降逆。取胃俞、脾俞、中脘、章门、梁门、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针灸并用。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噎膈?噎与膈症状特点有何不同?
2.哪些疾病能出现噎膈症状?
3.试述噎膈证的针灸处方和方义?
4.噎膈与反胃在病变部位和主要症状上有何不同?
5.针刺治疗反胃常用哪些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