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配方时应注意的问题

针灸临床虽用一个腧穴配方,但由于针灸的补泻,施术的先后,腧穴的加减,针刺的浅深,针刺的留针等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这是配方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穴配方与补泻手法:针灸的治疗效果,除腧穴的因素外,与手法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处方时应注重针灸的补泻手法,否则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补与泻是针灸施治的基本法则,其操作方法和作用彼此相反。对此《灵枢·终始》说:“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又说:“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因此,处方时应注明是补是泻及补泻的先后。如处方是合谷与复溜,由于补泻方法不同,可能收到不同效果,补复溜泻合谷则可止汗,补合谷泻复溜则可发汗;处方是三阴交与合谷,补合谷泻三阴交则有行气活血,通经化瘀之效,用以治疗血滞经闭,可能坠胎而列为孕妇之禁忌;反之,若泻合谷补三阴交,则有理气养血固经之效,能治疗月经过多或崩漏之疾。

2.选穴次序与针刺先后:针刺的先后与疗效也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色》说:“ 病先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灵枢·周痹》也说:“ 痛从上下者,先剌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针灸一般施术是先上后下,先阴后阳。如治疗急性胃痛,一般应按内关、中脘、足三里的顺序数果好。但在特殊情况下.就应根据病情而定先后,如治面肌痉挛,就应按阳陵泉、地仓及面部的起跳动的顺序针刺,否则有害无益。

3.选穴主次与处方关系:一个针灸处方中应有主穴,有配穴。主穴是直接治疗疾病的腧穴,是每次须使用的腧穴,配穴是根据症状加减或配合主穴起作用。一般来说,处方中的主穴不变,随着病情变化而加减腧穴。如曲池为主穴,配肩髃合用治疗上肢之痿证与痹证,有通经活络等作用;而配大推穴以阳治阳,有清热作用;配血海可清血分之热而治过瘾疹等皮肤病。又如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能升能降,能开能宣,为治气分的主穴,若配曲池,均属阳明,有清热散风,活血解肌等作用,有治上焦病的妙方;配三阴交可理气调经,为治妇科病之要法;配太冲可搜风理痹,行瘀通经,开窍醒神,具有斩将夺关之力,故称之为四关;配复溜可解表、固表、止汗、发汗,有调和营卫之功。腧穴在不同机体状态下,可发挥不同的作用。如足三里配阳陵泉,可治下肢痹证和痿证,又可治肝胃不和之腹痛。

4.针刺深浅与处方关系:针刺的深浅,与处方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如临床上用同一处方,由于刺的深浅不同,其疗效有显著差别。《灵枢·卫气失常》说:“ 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名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 ”。《灵枢·官针》说:“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疾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因此根据处方施治时,一方面要考虑针刺深浅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而另一方面还必须因病、因时、因人的不同而灵活施术。《灵枢·终始》说:“ 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这是在临床上必须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