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一般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噤口痢和休息痢等。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属于本证范畴。另外,一些结肠病变,如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痢疾的发病,多因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湿热疫毒所致。外邪与食滞,损伤脾胃,交阻胸腑,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郁蒸或疫毒内蕴,气血阻滞,脉络受损,化为脓血,痢下赤白。由于湿与热各有偏胜,热胜伤血,则赤多白少,为湿热痢;湿胜伤气,则白多赤少,多为寒湿痢;热毒壅盛,邪陷心营,高热神昏,病情重急为疫毒痢;邪热犯胃,胃气不降,呕恶不能食等,为噤口痢;若痢疾迁延日久,正虚邪盛,则为久痢;若时发时止,则为休息痢。

〔辨证论治〕

湿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腥臭稠粘,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有身热,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寒湿痢: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下痢粘白冻,腹痛,里急后重,喜暖畏寒,倦怠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脉儒缓。

疫毒痢:发病急骤,便次频繁,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紫红色脓血,腐臭异常,高热、烦躁,严重者出现神昏痉厥,四肢厥冷等危象,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细而数。

噤口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不进,或不思饮食,食则呕恶,胸脘懊憹,神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或轻或重,日久不愈,发则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休则大便不调。偏阳虚者,面色不华,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濡缓;偏阴虚者,午后身热,心烦口渴,舌质光绛,脉细数。

体针

治则 清热化湿,调气和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方义 合谷为大肠之原,天枢为大肠之募,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三穴同用可通调大肠气血,“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故本方治疗湿热痢,颇具卓效。寒湿痢加阴陵泉、气海,益气化湿;疫毒痢加大椎、十宣放血,泄热解毒;噤口痢加中脘、内关,和胃止呕;休息痢阳虚加脾俞、肾俞,温补脾肾;阴虚加照海、血海,滋阴养血。

治法 初病实证宜用泻法,久病虚证宜用补法,并灸。

耳针

取穴 大肠、小肠、胃、直肠下段、神门、脾、肾。

刺法 每次取3~5穴,急性痢疾用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慢性痢疾用轻刺激,留针5~10分钟,隔日1次。

水针

用5%葡萄糖注射液,分注两侧天枢穴,每穴1毫升,每日1次。

〔应用例案〕

立斋治一患痢者,用涩药,环跳穴作痛,又用苍术、黄柏、柴胡、青皮、生姜十余剂少可;更刺委中出黑血而愈(《续名医类案》)。

杜××,男,46岁。自诉:腹痛腹泻一日五、六次。因中午吃隔夜未经煮沸的剩面条,三小时后开始腹泻,至晚间腹痛加剧,里急后重。查:便常规化验:粘血便,白细胞0~1,红细胞(+++),诊为痢疾。治以清热止痢。针取天枢、关元、神阙。以毫针刺天枢、关元,重灸神阙达2小时,皮肤呈潮红,同时配合输液。经针灸并用后腹痛缓解,里急后重逐渐减轻,未再出现下痢脓血,泻止,症状消失而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痢疾: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神应经》)。

白痢灸大肠俞。赤痢灸小肠俞(《针灸聚英》)。

成都军区总医院传染科报告,取天枢、关元二穴,每天针1次,每次留针20至30分钟,共治疗24例菌痢,均获痊愈。针刺手法以捻转与捣针法刺激为主,使穴下多生麻、胀、重感觉,进针深度与刺激轻重,视病员腹型厚薄及体质强弱而定(《针灸处方集》)。

针灸治疗慢性菌痢常用穴位:阴陵泉、足三里、天枢、气海、肾俞、命门、大椎、关元、大肠俞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或补法,留针20~30分钟。配合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或迴旋灸,每次10~20分钟,多数针后加灸,也有的一天针刺,一天灸治,交替施用。用上述方法治疗慢性菌痢40例,治疗前全部大便培养阳性,直肠镜检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治疗后有30例治愈,平均治愈日数为12~13日,治愈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数每天2次以下,外观正常,镜检用高倍视野不超过3个白细胞,疗程结束后连续3次大便培养阴性,直肠镜检查正常,其余10例患者,临床症状、大便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大便培养和直肠镜检查未达到治愈标准(《针灸医学验集》)。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痢疾?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2、痢疾一般分为几种,其发病原因是什么?

3、湿热痢和寒湿痢在症状上有什么不同?其在选穴上有何不同?

4、疫毒痢在症状上有何特点?在针灸治疗上应注意些什么?

5、简述休息痢、噤口痢的针灸处方和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