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儿科治疗特点
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由于小儿生理和病理上的待点,故在药物剂量、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和各种疗法的运用上,都具有许多特点。
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很多,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法、推拿法、捏脊法、刺四缝穴法、割治疗法、灯火燋法、拔罐疗法等。这些疗法的运用,应该根据儿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疾病,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并适当地选用适合病情需要的有效疗法,这样才能达到祛除病邪,调整阴阳,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儿科治法的用药特点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谨慎: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在病理上的特点之一为变化迅速,易虚易实,因此争取时间,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总论》中特别提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捕风捉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必须注意谨慎。
2.治疗要中病即止:这是小儿用药的另一个特点,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萌芽,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注意。苦寒能戕伐生发之气,辛热足以耗损真阴,克伐之剂用之不当要引起气阴亏损,在应用时必须中病即止。
3.掌握小儿中药的煎服方法:治疗小儿疾病,汤药是一种主要剂型。煎出的药量,根据年龄大小来决定:乳儿(<1岁)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1〜6岁)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7〜12岁)200〜250毫升。小儿服中药,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分几次服,慢性疾病可以少几次。如感冒高热、肺炎喘嗽,一日内可分4〜5次服;而哮喘根据发作规律,在发作前半小时服一次,一日內服药次数也不得少于三次。二是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小儿服药不能急于求成,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三是可以加适量的调味品。如苦寒酸辣之品,可加甘草有利服用。昏迷的病儿,可用鼻饲法给药,用针头抽取药液后徐徐注入。鼻饲散剂必须调得非常稀薄,最后还应注入少量开水,以免造成管腔阻塞。
4.掌握小儿药物用量:由于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但用药时间较短,中病即止,为方便计算,临床上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2/3或近于成人量,十四岁以上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指一般用量并非大剂量。有的小儿药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补阴养血,消食和中一类平和药物,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