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咳
顿咳是由于时邪疫毒所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咳、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即通常所谓鸡鸣样回声)、最后倾吐痰涎泡沫而止为特征。本病初起类似外感,继而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后期痉咳减缓,遂逐渐趋于平静,恢复健康。但亦有在痉咳期出现严重变证者。临床不可忽略。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最易感染。年龄愈小,病情大都愈重。10岁以上小儿则极少罹患。病程较长,可持续2~3个月以上,故对患儿健康影响较大。身体虚弱的小儿尤应注意及早采取积极有力的治疗措施。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内蕴伏痰,外感时邪疫毒所致。
(一)时邪疫毒,首犯肺卫 小儿肺脏娇嫩易受外邪侵袭,邪伤肺卫,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故初期可见咳嗽、流涕、喷嚏或伴有发热等。
(二)邪郁化热,热灼肺津 邪郁化热则炼液成痰、灼伤肺津,痰热互结则阻遏气道,肺失清肃则壅塞不宣。以致肺气上逆而见痉咳发作,必待气道之痰涎咯出而暂得缓解。痉咳发作时,由于气机失调,病及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乳食;咳伤肺络,则可见衄血、双目出血、痰中带血等。
2岁以下的婴幼儿虽无典型痉咳阵作,但由于无力咯痰,辄因痰闭气道,呼吸不利而憋气窒息;或痰动风生而出现抽搐昏迷等危重证候。
(三)肺气虚弱,阴津受损 火热薰肺,肺之阴津耗损,故可见咳呈干呛,少痰或无痰,汗出,舌苔薄干或光剥;或见咳声不畅,咳而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等肺之气阴两虚的证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与顿咳患儿接触史。
2.初起类似感冒咳嗽,2~3天后咳嗽,日渐加剧,痰稀白,量不多,且日轻夜重。
3.典型痉咳。严重者可有呕吐、衄血、结膜出血、舌系带溃疡等症状。
因本病初起的临床见证类似感冒,应注意与各种外感咳嗽相鉴别。
(二)论治要点
顿咳的治疗,应着重于痉咳期。本期若能“截断扭转”,控制病情,即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又能避免变生他证。痉咳频频者,可加用僵蚕、蝉衣解痉镇咳;呕吐频作、影响进食者,加半夏、陈皮、枇杷叶和降肺胃以止咳;痰粘稠咯出不易者,加胆南星、竹沥;衄血者,加白茅根、侧柏叶;目胞浮肿者加车前草、赤茯苓;大便秘结者加知母、瓜蒌仁、草决明;两目红赤者,加龙胆草、滁菊花;胁痛者,加白芍、郁金。百部丸具有宣肺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本病之久咳不止者。
(三)常见证治
1.初咳期:
证候:咳嗽、喷嚏、流涕或见发热,2〜3天后逐渐加剧,痰白而稀,或痰粘稠不易咯出,顿咳以夜间较甚。偏于风寒者,舌苔薄白,脉浮紧;偏于风热者,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偏于风寒者宜祛风散寒,宣肺止咳。偏于风热者宜疏表清热,化痰降气。
方例:偏于风寒者,杏苏散、华盖散化裁;偏于风热者,桑菊饮、止嗽散化裁。
2.痉咳期:
证候:咳嗽阵作,日轻夜重,咳时连声不已,咳剧时伴有如鸡鸣样的深吸气吼声,在吐出痰涎或食物后,痉咳方可暂止。发作时可兼见涕泪俱作,腰弯背曲,胸胁疼痛,头额汗出,眼泡浮肿,两手握拳,甚者面红目赤,或双目出血,或见鼻衄,或痰中带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泻肺镇咳。
方例:泻白散合温胆汤化裁。
3.恢复期:
证候:痉咳缓解,咳嗽次数减少,咳而无力,或干咳、痰少,神疲气弱,困倦乏力,舌质淡红,苔少或光剥,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肺。
方例:沙参麦门冬汤或人参五味子汤。偏于肺阴虚者,用沙参麦门冬汤。
(四)临证权变
在初咳期或痉咳期,突然出现壮热、喘促、鼻煽、唇青等危重征象,可能为表寒郁遏、内热燔盛、痰浊壅阻等类似肺炎喘嗽之候,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痉咳期,由于痰热壅盛,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可见壮热持续不退,神昏抽搐,牙关紧闭,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治宜清心开窍,平肝熄风,可选用清宫汤合羚羊钩藤,或加用安宫牛黄丸。
〔调护〕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防止异味刺激,避免受凉。
2.忌食生冷瓜果。
3.避免惊吓等精神刺激。
〔应用例案〕
丁某,女,5岁。省手工业管理局职工家属。
1973年9月18日初诊,咳嗽47天,气逆冲上,气呛作咳,咳则顿顿,连绵不已,面赤脖粗,涕泪纵横,回气如水鸡声,咳缓片刻,继而又起。咳剧时有鼻衄痰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舌红干燥,脉象浮数。肺为热郁,气逆不降,咳久伤络,肺气不通。姑以清热润肺泻火止咳。处方:
訶子肉6克 全瓜蒌9克 海浮石9克 炒山栀3.5克 飞青黛1.2克 车前子4.5克 甜杏仁9克 川贝母4.5克 百蕊草9克 粉甘草2.5克 枇杷叶6克(拭毛)
蜂蜜1小匙冲服。(《儿科临证验案》)
按:肺热久踞,痰阻上焦,呛咳伤络,故有咳血鼻衄、目赤便秘。本方润肺化痰,清热泻火,肺热解咳乃止,火逆降则血安谧,故加减化裁,十数剂而瘥。
〔简便验方〕
1.胆汁:取新鲜鸡胆汁,加白糖适量,调成糊状,蒸熟内服。一岁以内三天服鸡胆一个,一岁以上每天服鸡胆一个,连服5〜7天。(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常见病验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用紫皮大蒜,制成50%糖浆,5岁以内每次5~10毫升,5岁以上每次15〜30毫升。1天3次,连服7天。(王伯岳、江育仁主编《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3.蚱蜢、甘草等分为末,每次1~2克,1日3次,用蜜水调服,适用于痉咳期。(同上)
〔文献摘录〕
《幼科全书》:“胃咳之状,咳而呕。”“久咳不已,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肿气逆也”。
《素问•咳论》:“如咳久,连声不已,其口鼻俱出血”。
《幼科金针》:“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证起嗽连连,呕吐涎沫、涕泪交作、眼胞浮肿,口乳鼻血,呕血睛红”。
《治验•顿嗽》:“顿嗽一证,古无是名,由《金镜录》捷法歌中,有连声咳嗽,粘痰至之一语。俗从而呼为顿嗽,其嗽亦能传染,感之则发作无时,面赤腰曲,涕泪交流,每顿咳至百声,必咳出大痰乃住,或所食乳,尽皆吐出乃止;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咯血,或鼻衄……此证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