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
紫癜又名“紫斑”,是血液溢于肌肤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皮肤呈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为主要特征。并常伴齿衄、鼻衄。本病多发于小儿,尤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患病后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控制症状或痊愈,若反复发作且出血严重者,往往迁延难愈,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多由热毒炽盛、阴虚火旺或气虚不摄所致。
现代医学称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感受外邪,化热内侵,迫血妄行;二为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逆乱,血流失常,发为紫癜。故临床可分血热妄行、气虚不摄、阴虚火旺、瘀血阻滞辨之。
(一)血热妄行 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化热化火,或阳盛蕴生内热,热窜入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从肌肤腠理溢出脉外,瘀积于肌肤之间,使皮肤呈青紫颜色的斑点或斑块而形成紫癜。少则成点,多则成片。
(二)气虚不摄 多因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导致心脾两虚。脾气亏损,正气不足,不能统摄血液,心气虚,则血失其主,血液外溢肌肤形成紫癜。或因久病不愈,长期反复出血,则血出既多,气随血失,故气亦耗乏,以致气血两亏、心脾不足。脾虚不能统血,气虚则不能摄血,血失统摄,溢于肌肤而成紫癜。
(三)阴虚火旺 由于素体阴虚,或因饮食等原因导致脏腑内伤,或先天肾精亏虚,虚火内炽,火热灼伤血脉,血液溢于肌肤之间而成紫癜。此外,若血热妄行之紫癜的病情迁延,每因热盛伤阴及反复出血,精血亏耗,以致渐成阴虚火旺之紫癜。
(四)瘀血阻滞 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滞不行,或气虚无力,导滞血流凝涩,产生瘀血阻滞,以致血流不畅溢于脉外,发生紫癜。此外,因热盛、虚火、气虚等所致紫癜,即有瘀血阻滞,常因新血不生,血瘀内停,产生瘀血内阻,进而导致血不循经、加剧紫癜出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实证,多见于本病早期,起病较急,多见上部诸窍出血;虚证,病程往往迁延,反复出血,常见下部便血、尿血。
2.轻证,紫癜面积较小,数量少,出血较少,斑色红赤,除血溢肌肤而表现紫斑外,一般不伴其他部位出血。重证,紫癜面积大,数量多,出血较多,斑色紫黑,除皮肤紫癜外,还常伴有齿衄、鼻衄、或尿血、便血。
(二)论治要点
本病由火热薰灼、血溢脉外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为主。属实火者,当着重清热解毒。属虚火者,当侧重养阴清热。而凉血止血、化瘀消斑的药物,则对实火、虚火都可配伍使用。对于反复发作,久病不愈,以气血亏虚,气不摄血为主要表现者,又当以补气摄血为主,适当配止血、消斑的药物。对于虚实兼见者,则清热凉血与补气摄血兼用之。
若出血严重,突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息微弱,汗出不渴,脉细弱者,法当回阳固脱。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治疗。
(三)常见证治
1.外感风热:
证候:起病急,可有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不振等现象。起病方式多样,一般以紫癜反复发作为常见,紫癜好发于下半身,尤以下肢和臀部为多,颜色较鲜红,丘疹或红斑,大小形态不一,可以融合成片,面部微肿,可伴有搔痒,皮疹常呈对称性,并可见关节肿痛,或恶心呕吐,腹痛,便血,尿血等,舌质红,苔薄腻,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例:连翘败毒散。
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或反复发作者,加赤小豆、苡米、地肤子、白藓皮、蝉衣等。关节肿痛者,加茜草、防己、淮牛膝。表证已解、紫癜消失,仍有血尿者,加生地炭、鲜茅根、大小蓟、茯苓、旱莲草、藕节炭等。久病脾气虚,面黄乏力者,加太子参、白术、淮山药,仙鹤草、红枣等。
2.血热妄行:
证候:发病较急,皮肤瘀点或瘀斑,颜色薄紫,量多成片,或伴有衄血,或有血尿,血色鲜红,面赤心烦,口渴便秘,或腹痛或发热,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例:犀角地黄汤。
热重,加银花、连翘以透表清热。鼻衄,加鲜茅根、侧柏叶;腹痛便血,加蒲黄炭,煨木香、地榆炭、荆芥炭、红枣。血尿,加大小蓟、旱莲草,兼口渴喜冷饮、汗出、脉洪大者,可加生石膏;见烦渴便秘、舌苔黄燥、脉沉实者,加大黄;出血量多者,加藕节、地榆炭、茜草炭。
3.气不摄血:
证候:紫癜反复发作,瘀点或瘀斑色较淡,病程较长,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慌或腹隐痛,饮食不振,口唇色淡,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且常见鼻衄、齿衄。
治法:健脾养心,补气摄血。
方例:归脾汤或保元汤。
血出不止者,可加服云南白药、蒲黄炭、阿胶(烊冲)。出血虽不多,但精神萎软、神倦乏力、畏风怕冷、四肢欠温、腰痠足软、面色㿠白不华等,肾阳不足者,可加用鹿胶或鹿角霜、淡苁蓉、巴戟天等。
4.阴虚火旺:
证候:皮肤紫癜,下肢尤甚,时发时止,伴有头晕、耳鸣、低热盗汗,面色淡红,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例:茜根散或玉女煎。
前方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偏于血热者,可加牡丹皮、紫草。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后方,适用于阴虚火旺中胃热较盛、胃火上炎,兼见齿衄、鼻衄者,可于方中加牡丹皮、紫草。胃阴不足较著、口渴、舌红少津者,加石斛、玉竹。对于本证中之肾阴亏虚而火不甚,证见腰膝痠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补肾,加茜草根、紫草。
(四)临证权变
本病在儿科临床上,常发生多种兼证,如因瘀血内阻,流注关节,可出现关节肿痛,瘀血阻于肠络,则见腹痛、舌质紫暗,脉涩。法当活血化瘀。用桃红四物汤加三七、血竭、云南白药等治疗。若兼见少尿、血尿,浮肿等。法当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小蓟饮子治疗。
本病以出血为其主症,若出血太多,应急以止血为主,根据出血部位而随证用药;若气随血脱,则应遵“有形之血不能骤生,无形之气尤当急固”的原则,治以益气固脱。若出血危及生命,除积极采用止血外,应输给新鲜血液。
〔调护〕
1.积极寻找并尽早除去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驱除体内各种寄生虫,不吃容易引起紫癜的饮食及药物。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
2.安静卧床休息,有大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积极采取各项预防及急救措施。
3.防止外伤。
〔应用例案〕
赵某某,男,4岁半。
初诊:1969年3月12日。“过敏性紫癜”之患儿,腹痛剧烈而阵作,大便下血已二天,卧床不能转动,下肢暗红褐色紫斑较多,舌苔中黄边白,脉沉弱无力,不能进食,病情危急,医院要施腹内手术止血,病儿家属因病虚弱之极,不敢同意手术治疗,要求中医协同治疗,急拟补血、止血。处方:
阿胶9克(烊冲) 丹参9克 生地13克 生白芍9克 白芨片9克 紫草15克 侧柏炭12克 地榆炭12克 蒲黄炭9克(包) 五灵脂9克 赤小豆30克 牡蛎9克(先煎) 白茅根30克
服三剂后,腹痛已止,大便下血减少,紫斑已消失,病情好转,能进半流质饮食,仍以上方去五灵脂,蒲黄炭、白茅根,加党参、白术、怀山药以健脾摄血,连服10余剂而治愈出院。(《浙江中医学院学报》(3):18:1981)
按:本例紫癜外发,腹痛内作,兼之大便下血,病情危急,“病从内易之外者,先治其内后治其外。”本方用白芍(应有甘草)、失笑散解痉挛以止痛;白芨、阿胶诸炭药,行血以止血。内证缓解,则外斑亦化。用药得当,遂未经手术治疗而愈。
〔简便验方〕
1.鲜茅根500克,煎汤作茶饮。
2.红枣10枚,紫草12克,煎汤服。
3.赤小豆30克、生苡仁30克、红枣5枚、牡蛎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文献摘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止,从鼻出者为鼻衄,从口出者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入小肠而下者为溺血,又有血从耳目牙缝、舌诸窍等出者,是血随经络虚处渗溢,自皮孔中出也”。
《幼科金针》:“小儿稍有寒热,忽生青紫斑点,大小不一,但有点而无头,色紫如葡萄,发于头面者点小,身上者点大,此表症相干,直中胃腑,邪毒传攻,必致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