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是多由内伤所致、可发于年长儿的病证。临床以患儿自感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和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为主要特征。由于目眩与头晕每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本证的发生多责之于肝,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眩晕的原因很多,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七情皆可致病。
(一)六淫之邪,上扰清窍 风寒暑湿皆能导致眩晕,但以风邪为甚。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遭外邪侵袭,则风阳旋沸产生眩晕,所以,小儿外感眩晕临床较为常见。
(二)饮食失节,脾胃内伤 小儿饥饱失时,或过食肥甘,最易损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湿交阻,清阳不升,浊阳不降,发为眩晕。或痰饮内生,伏留阳经,遇火则动,随气上厥而眩晕。诚如朱丹溪所云:“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三)性情急暴,恼怒伤肝 小儿肝常有余,若恼怒伤肝,肝阳上亢则木旺风腾。化火伤阴,肝阴耗伤则风阳益亢,上扰清空而眩晕。
(四)禀赋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先天不足,肾虚髓减,髓海空虚,水不涵木,木摇风动,风扰清窍而眩晕。
(五)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李东垣曰:“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则眩晕作矣"。小儿因吐衄便血,致气血两虚,生化无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为眩晕。
(六)跌扑外伤,血瘀闭窍 小儿年幼不慎,失于调护,亦可由于跌扑等击伤头部而引起眩晕。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领
1.注意舌脉:眩晕病机复杂,但要之不过虚实两端。眩晕辨虚实,如气血虚者多见舌质淡嫩,脉细弱;肾精不足偏阳虚者多见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数;肾阳虚者,多见舌质胖嫩淡暗,脉沉细、尺弱;痰湿重者,多见舌苔厚滑或浊腻,脉滑;内有瘀血者,可见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唇黯、脉涩。
2.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痰、瘀、风、火,都各具特点,如风性主动,火性炎上,痰性粘滞,瘀性留著,都需加以辨识。
(二)论治要点
小儿眩晕,当分虚证实证,别外感、内伤,虚证当以滋肾养肝,益气补血,健脾和胃为主,至若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清之,镇之,潜之,降之。痰浊上逆则荡涤之,兼外感则表散之,兼气郁则疏理之,兼瘀血则活血祛瘀。故临床宜审察风、火、痰、瘀之多寡,适当佐以治标之品,待症状缓解之后,又当从本为治。
(三)常见证治
1.风热眩晕:
证候:头目弦晕、头痛鼻塞、发热恶风,口渴咳嗽,面目红赤,便干尿赤。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法:清泄风热。
方例:桑菊饮加减。
热重者,加石膏、知母、黄芩。
2.风寒眩晕:
证候:头晕目眩,筋挛掣痛,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咳吐白痰,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
方例:神术散。
3.风湿眩晕:
证候:憎寒壮热,肢体酸楚,头重如裹,纳呆胸闷,身倦无力,苔粘腻,脉濡细。
治法:祛风胜湿。
方例:羌活胜湿汤。
湿重者,加苍术、厚朴、陈皮。夏季暑湿内胜者,加用藿香、佩兰、荷叶。
4.肾精不足:
证候:眩晕神疲,健忘痴呆,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象沉细,苔白舌淡。偏于阴虚者,面色潮红,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作渴,大便干结,脉弦细,舌红少苔。
治法:偏阳虚者,温肾壮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方例:偏阳虚者,右归丸;偏阴虚者,左归丸。二方均可加龙骨、牡蛎以潜镇浮阳。
若属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者,杞菊地黄丸加鹿角胶、龟板胶、紫河车等填精补肾之品。
5.气血亏虚:
证候:头晕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无华,毛发不泽,神疲懒言,心悸少寐,纳呆便溏,舌淡少苔,脉细弱等。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方例:人参养营汤。
若脾胃虚寒,兼见形寒,肢冷,便溏者,可加肉桂、干姜。
6.肝阳上亢:
证候:眩晕耳鸣,噁心欲呕,头闷脑胀,心烦易怒,喜静恶躁,兼见胸胁苦满,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例:天麻钩藤饮。
若偏于火盛,见头痛如刀劈,口苦,目赤,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偏于风盛,见眩晕急剧,泛泛欲呕者,可加龙骨、牡蛎。
7.痰浊上扰:
证候:眩晕而头重如裹,甚者摇摇欲倒,耳鸣耳聋,不能坐起,不能视物,动则恶心呕吐。兼见头胀身重,胸闷不适,纳呆多寐,痰多心悸。舌苔白腻,脉濡滑而沉缓。
治法:健脾燥湿,祛痰熄风。
方例:半夏天麻白术汤。
如眩晕较重、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
8.瘀血闭窍:
证候:头晕头痛,定着不移,入夜更剧,舌质紫暗,有瘀斑,脉象沉涩。
治法:去瘀通络,调气养血。
方例:通窍活血汤。
(四)临证权变
治疗眩晕,要考虑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吐衄失血而引起的眩晕,重在治疗失血;脾胃不健,中气虚弱的,重在治疗脾胃。原发病得愈,眩晕亦随之而愈。切忌脱离追求一方一药之疗效,如一见眩晕,便投以天麻,菊花之类,则鲜能中病?
〔调护〕
教育小儿学习时,尤其是功课繁重之时,要适当休息,起居有常,忌肥甘厚味之品。发病期间,注意静养。
〔应用例案〕
汪某某,女,8岁。病历号:91597
六年来时有眩晕发作,甚则恶心呕吐,两眼发花,头痛且晕,每日余发作一次,屡治不愈,听力尚好,精神饮食可,二便如常。两脉沉缓,舌无苔垢。为肝气上逆,阳明胃热所致。
治法:和肝清热,活血散风。
方药:
香白芷9克 藁本6克 生石决12克 知母6克 川芎6克 槟榔6克 菊花12克 生地12克 桃仁泥5克 杭芍6克 炙远志6克 银花10克
服药三剂,头眩止,余证悉无,舌质稍赤无苔,两脉弦细,仍以和肝清热之剂巩固之。(《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按:头痛眩晕,两眼发花,甚则恶心呕吐,此乃肝阳有余,上扰清窍,内干胃腑之证。且头痛六年不愈,“久痛入络”,似有瘀血停滞之虞,故以和肝清热,活血散风为治。用生石决、菊花、知母、杭芍清肝火,白芷、藁本,银花泄胃热,生地、桃仁、川芎散瘀血。依法遣方,自然效如桴鼓。
〔简便验方〕
1.五日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煲鸡蛋服食;或川芎10克,鸡蛋一个,煲水服食;或桑椹子45克,黑豆12克,水煎服。治血虚眩晕。
2.羊头一个(包括羊脑),黄芪15克,水煮服食;或胡桃肉三个,鲜荷蒂一枚捣烂,水煮服;或桑寄生30克,水煎服,治肾精不足眩晕。
3.生地30克、钩藤30克,益母草60克,小蓟30克,白茅根30克,夏枯草60克,山楂30克,红花9克,地龙30克,草决明30克,浓煎成160毫升,每次服30毫升。治瘀血眩晕。
4.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末,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五丸,常服。或明矾五粒(如米粒大),晨起空腹开水送下,治痰饮眩晕。
5.草决明30克,海带二尺,水煎服;或野菊花15克,钩藤6克,益母草15克,桑枝15克,苍耳草15克,水煎服。治肝阳眩晕。
〔文献摘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二阳相转,则为之旋复转”。
《证治准绳•幼科》:“眩运(晕)惊悸,风痰内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