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 附:尿频

附:尿频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是多种原因导致膀胱失约的病证。临床以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为主要特征。本病多见于3〜12岁的儿童。多自幼得病,但也有在儿童期发生者,可以为一时性,也有持续数月后消失,而后又再出现者,有的持续数年到性成熟时才消失。若长期不愈,可使儿童精神抑郁,产生自卑感,影响小儿智力、体格发育。本病由于下元虚寒、脾肺气虚、肝经湿热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可分为下元虚寒,脾肺气虚两类。

(一)下元虚寒 小儿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病后失调,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则膀胱失其温养,气化制约功能失调。而夜主阴,卧则阳气内收。故肾阳不足,下元虚冷,此时尤甚,遂使肾之开合闭藏失职,膀胱制约失司,而见遗尿。

(二)脾肺气虚 因大病久病,或病后失调则脾肺气虚。肺气虚,则治节不行,上不能输布津液,下不能制约膀胱,故决渎失司,津液失藏;脾气虚,则不能散精于肺,也不能制水于下。由是上虚不能制下,水道约束无权。气属阳,气虚则阴盛,夜卧主阴,故夜间遗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多从尿色、尿量、尿气味,尿时有无热感来辨遗尿之寒热:溺出频数而量少,尿味腥燥,有热感者,属热;溺出不觉而量多,色清白,无味,无热感者属寒。

2.遗尿之初,形体尙盛,脉象有力,或性情急躁,尿黄短涩,舌红苔黄者,属实(热)证;遗尿日久,神疲气短,脉细无力,或尿色清长,形寒肢冷,面白唇淡者,属虚(寒)证。

本病应与小便失禁鉴别:古代医家所称之遗溺实则包括遗尿与小便失禁,但遗尿与小便失禁有所区别:遗尿乃睡中自遗,醒后方觉,以小儿居多;而小便失禁乃尿自遗而不分寤寐,不论昼夜,出而不禁,量少而次数较多,多见于老年人,或兼见于患中风、瘫痪、外伤等疾病者,也可见于先天发育不全及脑病后遗症的小儿。

(二)论治要点

遗尿的发生,是由于膀胱失约,而酿成膀胱失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遗尿的情况及其兼见证,进行辨证。肾元虚寒者,则温补肾阳,佐以固涩;肺脾气虚者,则健脾益气,升阳固摄。故本病论治的关键在于分清虚实,根据虚者补之,实则泄之的原则进行治疗。但遗尿病程较长,毕竟虚证多见,补法常用。遗尿常兼见困睡呼之不醒,尿遗不觉,多因痰浊蒙闭心窍,故又应佐以清心、化痰、醒神为治,使心肾交通,则疗效更佳。除辨证用药内治之外,若善用说服教育、注重护理、配合针灸推拿等其它疗法,则有助于提高疗效。

(三)常见证治

1.下元虚寒:

证候:睡中经常遗尿,量多次频,多则一夜数遗,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下肢无力,腰腿痠软,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佐以固涩。

方例:菟丝子散。

伴有痰湿内蕴、困寐不醒者,加胆星、半夏、菖蒲、远志。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山楂。

2.脾肺气虚:

证候:睡中遗尿,量不多但次数频,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黄,食欲不振,大便溏,常自汗出,舌质淡或胖嫩,舌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固摄。

方例: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困寐不醒者,加菖蒲。若大便溏泻者,加炮姜。

(四)临证权变

遗尿分虚实两证。虚寒者,多责之于肾;实热者,多责之于肝。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实热与虚寒容易互相转化,而成虚实夹杂之证。治则必须作相应的变化,否则将犯“虚虚实实”之弊。遗尿为膀胱失约之证,固涩小便之品常用,但固涩之剂,多为治标之用。使用亦必须分清虚实寒热,或涩或利。遗尿之因,有因禀赋不足,病后失调,体质虚弱而引起者,也有自幼未养成按时排尿,任其自遗而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遗溺》说:“其有小儿从幼不加检束,而纵肆常遗者,此惯而无惮,志意病也,当责其神,非药所及”。对蛲虫刺激尿道所致者,当根治蛲虫。

〔调护〕

1.应自幼儿期开始,培养其按时排尿的习惯及卫生习惯。

2.白天不使小孩游玩过度,以免疲劳贪睡,同时,睡眠时最好使之采用侧卧位。

3.每日晚餐及晚餐后,注意控制饮水量,少给流质饮食,少喝水,汤药也应安排在白天服完,以减少夜间尿量。

4.临睡前令小孩排空小便,夜间按时唤醒排尿,逐渐养成自行排尿的习惯。

5.对已患遗尿的患儿,要耐心教育和引导,说明疾病是暂时的,可治的。以消除害羞和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采取羞辱、斥责及惩罚的方法,以免增加其精神负担。

〔应用例案〕

周某,男,6岁。小溲短涩而清,夜眠遗尿,纳食一般,形神较疲倦,舌淡苔白。证系肾阳不足,关门不固。治以温肾固涩。处方:

黄厚附片4.5克 菟丝子9克 复盆子9克 五味子3克 党参9克 淮山药9克 炙内金4.5克 天冬9克 萸肉6克 桑螵蛸9克 缩泉丸9克(包) 七剂

二诊:形神较振,尿数频仍,夜尿较多,舌淡苔白,再以温补肾气。原方出入。上方去桑螵蛸,加太子参9克,黄精9克,七剂。

三诊:诸症好转,尿数亦减,纳佳苔净。原方加乌梅6克,花粉9克,七剂。药后遗尿即愈。(《幼科刍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8月)

按:肾气亏虚,则州都气化失职,关门不固而为遗尿,故补肾固涩为治遗尿之常法,如菟丝子、复盆子、桑螵蛸、缩泉丸等。但“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而非塞源之道也”(《景岳全书》)本案小溲色清,舌淡神疲,是下元本虚而偏于阳虚者,故加附片、党参等药补气助阳,则下元固而遗尿止。可知论治必本于辨证。

〔简便验方〕

1.鸡肠一具,烧灰存性,牡蛎、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龙骨各8克,共为细末,每服3〜4克。

2.益智仁10克,醋炒研末,分三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虚冷者。

3.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适量,温水调服。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者。

4.芡实、莲子适量,煮羹,作点心服,适用于脾肺气虚,膀胱失约者。

5.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醋调,敷于脐部。每晚一次,连用3~5天。

〔文献摘录〕

《类证治裁•闭癃遗溺论治》:“睡中自遗,幼稚多有,俟其气壮乃固,或调补心肾自愈,寇氏桑嫖蛸散”。

《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龙骨”。

《幼科刍言•医案•遗尿》:“遗尿的证治,不能只顾止涩,对肾气不足者必须重视命门,分别情况温补肾阳或滋阴扶元”。

附:尿频

尿频又称“溲数”,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尿道疾病。临床以小便频急而数为主要特征。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期发病率较高。女孩多于男孩。一岁以内婴儿,因脏腑之气未足,气化功能尙未完善,小便次数较多,无尿急及其它所苦,不属病态。

本病主要由于湿热下注和脾肾气虚所致。治疗以清热利湿及益气补肾为主。本病急性发病者及时治疗多能痊愈。慢性发病或反复发作者,常迁延日久,影响小儿身心健康。

尿频在临床上涉及的疾病较多,而本篇所论述的以淋证所致的尿频为主。

(一)湿热下注

证候: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疼痛。婴儿则时时啼哭不安,常伴发热畏寒,烦躁口渴,头身疼痛,恶心呕吐,舌红,苔薄腻微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利湿。

方例:八正散。

若小便带血,尿道刺痛,排尿突然中断者,常为砂石阻滞所致,可加金钱草、海金砂、大蓟、小蓟、白茅根。若小便赤涩,溲时尿道灼热刺痛,口渴烦躁,舌红少苔者,为心经火盛,移热于小肠所致,可用导赤散。若肝气郁滞,少腹作胀,尿下不利者,可加用柴胡、川楝子、玄胡。

(二)脾肾气虚

证候: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清或尿液不清,精神倦怠,面色苍黄,饮食不振,甚则形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肿。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肾。

方例:缩泉丸。

若脾气虚弱为主,证见面色萎黄,饮食不振,大便稀薄,小便频数,尿液混浊,苔白,脉软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若以肾阳虚为主者,证见面色㿠白,形寒怕冷,手足不温,下肢及眼睑浮肿,小便频数,尿液尙清,苔薄脉弱,可用济生肾气丸。若湿浊未化,尿液不清者,可加茯苓、车前子。

此外,疾病日久,湿热留恋,肾阴偏伤,证见低热,尿频,尿赤,尿短,唇干,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亦可用知柏地黄丸。此时治疗,一般较难掌握,应加注意。滋阴之品多滋腻,每易滞湿恋邪;清利之品又易耗伤阴液。故临床应根据病情的偏轻偏重,斟酌应用。

〔简便验方〕

1.土茯苓(或鸭跖草;或车前草)30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下注之尿频。

2.酢酱草30克、海金砂12克(包煎),水煎服,适用于石淋所致之尿频。

3.白茅根30克、芦根9克、车前子9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下注之尿频而又小便带血者。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发热、呕吐、泄泻、肢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要领和论治要点。

2.何谓疳证?为何小儿易患疳证?疳证如何辨证论治?为什么疳证的治疗重在健聛和胃和养阴生津?

3.何谓惊风四证、八候?急惊风、慢惊风、痫证三者有何区别?惊风如何论治?

4.试述喘嗽、哮喘、水肿、心悸、痿躄、遗尿、痫证的常见证治。

5.肺胀、消渴、痹证、淋证、癃闭、小儿痿证、紫癜、疝气、脱肛各有哪些主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主症?如何辨证论治?

6.治疗发热、呃逆、腹胀、眩晕、自汗盗汗、遗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