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迟

五迟是指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发育迟缓的虚弱性疾患。临床以筋骨软弱、站立不稳的称为“立迟”;不能行步的称为“行迟”;头发细黄稀少的称“发迟”;齿牙未生的称为“齿迟”;不能讲话的称为“语迟”。五迟常同时互见,但亦可单独出现。主要发病年龄是3岁以内,6个月至1岁的尤为多见。本病主要由肝肾不足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临床可分肝肾不足、气血不足辨之。

(一)肝肾不足 立迟、行迟、齿迟,均属此类。患儿父母年迈得子,精血不足以养始,或孕妇长期患病体弱,皆能致胎元怯弱、肝肾虚损。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机,且肝藏血,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故见牙生过迟,行立亦迟。

(二)气血不足 发迟、语迟均属此类。因发为血之余,心主语,若气血不足,血虚不能上充故发迟,不能养心,心气虚弱故语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1岁的幼儿。

2.无实证,且多有先天不足的病史。

3.临床表现为到一定年龄仍不能站、立、讲话,不生牙齿,头发稀少。诸证并见者重,独见者轻;行走不稳,出牙延迟,囟门闭合较晚者轻;不能站立,头发稀少,不能言语,身瘦体弱者重。

本病应与五软相鉴别:二者均为生长发育障碍所致的虚弱疾患,但本病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则以痿弱无力为主症。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肝肾不足和气血不足二证,前者治宜培补肝肾,后者治宜补气养血。临床以肝肾不足最为常见。先天不足,极不易培补,故本病非短期所能奏效,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守方缓补。但应注意,在培本时不应一味蛮补,而应适当佐以调气、活血、通络之品。

(三)常见证治

1.肝肾不足:

证候:发育迟缓,筋骨痿弱,起坐、站立、行走、生齿、讲话等,均迟于同龄小儿,甚至四、五岁不能行走,疲倦喜卧,面色不华,神萎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

治法:培补肝肾。

方例:加味六味地黄丸。

2.气血不足:

证候:智力不全,神情呆滞,不哭少闹,数岁不语,肌肤苍白,发稀萎黄,食少神疲,舌质淡,苔少,脉缓,指纹淡。

治法:补气养血。

方例:调元散。

(四)临证权变

治疗本病,既可据肝肾不足、气血不足分型论治,亦可据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分病治疗。如治语迟用菖蒲丸,治齿迟用六味地黄丸加骨碎补,治发迟用苣胜丹,治立迟、行迟用补肾地黄丸。此外,若因病后亡津液而语迟者,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味治疗。

〔调护〕

1.做好产前定期检查,防止及减少早产、难产、产伤的发生。

2.婴儿宜用母乳哺养,冬春常抱于户外晒太阳。

3.抱儿要特别小心,不使之勉强直立或行走。

〔应用例案〕

一幼童,五龄犹不能行,身多疮疡,治愈复发。知其父素有梅毒,此系遗传性病在骨髓也。为疏方,每剂中用胡桃仁24克,佐以金银花、白藓皮、土茯苓、川贝母、玄参、甘草诸药,如此方少有加减,服药二十余剂,其疮皆愈,从此渐亦能行步矣。(《医学衷中参西录•胡桃解》)

:五迟大都为虚弱之证,宜峻补肝肾、气血,但本例病人“五龄犹不能行,身多疮疡”,知为邪骨入骨的实证,故用化毒清热之剂而获愈,可知治病必须通常达变,方能左右逢源,达到预期的效果。

〔简便验方〕

1.五加皮散:五加皮为末,粥饮调下,每次3克,一日3次。用于腰脊脚膝筋骨软弱而行迟者。

2.艾灸心俞穴,每次3壮,每日一次。用于语迟。

〔文献摘录〕

《医宗金鑑•五迟》:“小儿五迟之病,多因父母气血衰弱,先天不足,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亏损之故”。

《保婴撮要》:“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乘儿心,致心气不足,故不能言也。有因父禀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因乳母五心遗热闭塞气道者,有因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