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瘖
喉瘖又名“失音”。是肺气不宣所致的发声障碍的疾病。临床以声音不扬或语声嘶嗄、甚则不能发声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风寒外束,肺燥伤津,肺肾阴虚、痰热阻肺等因所致。
(一)风寒外束 小儿不慎外感风寒,内遏于肺,肺气壅遏,失于宣畅,寒气客于会厌,开合不利而致音不能出。
(二)肺燥伤津 外感风热燥邪,肺受热灼,肺燥伤律,声道燥涩。
(三)痰热阻肺 肺有蕴热,复感风寒,热为寒束,或痰热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而瘖。
(四)肺肾阴虚 因精气耗损,肺肾阴虚,声道失于滋润而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轻者语声嘶嗄,重者声哑不出。
2.急者突然而起,常伴外感表证;缓者渐次形成,持续加重;表现正虚之候。
本病应与舌瘖相鉴别:喉瘖为喉中有声,而舌本运转自如;舌瘖则舌本不能运转言语,而咽喉声音如故,且小儿罕见。
(二)论治要点
首辨虚实,实者多为外感邪气,壅遏闭窍,治当宜散清疏;虚者多为精气内夺,治当清润滋养。
(三)常见证治
1.风寒闭肺:
证候: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咽痒,咳嗽不爽,鼻塞声重,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利窍。
方例:三拗汤;杏苏散。
2.痰热阻肺:
证候:语声嘶哑,重浊不扬,咳痰黄稠,喉干或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泄热,化痰利窍。
方例:清咽宁肺汤。
可加牛蒡、蝉衣、胖大海等。
3.肺燥伤津:
证候:声音嘶哑,咽痒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嗽不爽,鼻燥咽干,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身楚,皮肤枯燥无汗,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而数。
治法:清肺生津,润燥利咽。
方例: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4.肺肾阴虚:
证候:音瘖日久不愈,伴干咳少痰,甚则咳血,干咳咽燥,虚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形体日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方例: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汤。
(四)临证权变
由于读、说、唱、叫太多,声道损伤,津气被耗而音哑者,大都脉舌如常,主要在于适当休息,或用桔梗、甘草、胖大海等泡茶服。
〔调护〕
1.避免感冒。
2.少进辛燥厚味,饮食宜清淡。
3.肺燥津伤者,可吃梨、橘、枇杷等果品,以清润生津。
4.与用声有关者,当避免过度或高声喊叫、歌唱、朗读,以利恢复。
〔应用例案〕
静翁孙女,年甫三龄,夏月发热,医作暑风治,投清散药两剂,忽颏脱音哑,食莫能嚼,饮莫能啜。又以为风中会厌,仍用散药,静翁迟凝,邀予商酌。谓曰:“颏属肾,颏脱肾虚之征。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为声音之根。 经云:内夺而厥,则为瘖痱 。儿质本薄,暑复伤气,更服辛散,元气益漓,致变若此,倘再行疏泄,肝风一动,慢惊旋至,不可救矣。”仿佐归饮,合生脉散,服之而瘥。(《杏轩医案•续录》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
按: 暑风又名暑痉,乃暑温病高热而出现昏迷抽搐者。夏月发热是否即属暑风尙难定论,前医不辨,即作暑风治而投清散之剂,药后“颏脱失音”不能饮食,又以为“风中会厌,仍用散药”,会厌者,声音之门户也,风中会厌,固可失音,岂不知阴虚阳亢,亦可失音,前医误在只虑其实,不虑其虚;只究其表,不究其里。程氏结合现症、体质与时令气候进行辨证,析理详明,言皆有据,足可启迪来兹。治仿左归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治暑伤气阴。药中病机,故“服之而瘥。
〔简便验方〕
诃子四个(半生半泡)、桔梗30克(半生半炙)、甘草10克(半生半炙),研为细末,每服6克,童便一盏,水一盏,煎5~7沸温服。
〔文献摘录〕
《张氏医通》:“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