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颅

解颅是小儿头颅增大、颅缝开解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头颅及前囟明显增大,颅缝开解、头皮青筋暴露,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为主要特征。多见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损及脾虚水泛所致。

(一)肾气亏损 父母精血虚衰,胎禀不足,致使小儿先天肾元大亏,肾主骨,脑为髓海,肾气亏虚,不能养骨生髓,则头颅开解,囟门不能如期闭合。

(二)肾虚肝亢 肾为水脏,若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蒸腾,其髓则热,髓热则颅解而分开。

(三)脾虚水泛 脾主运化,若脾阳虚水湿不运,久积生痰,乘虚上泛于脑,脑络阻塞,则头颅开解。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以出生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为多见。

2.头颅增大,颅缝裂开,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

3.头倾不立,颈细身瘦,神情呆滞,食少便溏者,为虚寒;烦躁不安,手足心热,时或瘈疭者,为虚热。

本病应与囟陷、囟填相鉴别:

1.囟陷,囟门应充实而不充实,反而显著下陷,甚至如坑状,但颅缝未开解。

2.囟填:囟门肿突,毛发短黄,但头颊不增大。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肾气亏损、肾虚肝亢、脾虚水泛三类,应分别施以补肾益髓、益肾平肝、扶脾利水之法。临床以肾气亏损最为常见,但有时也夹风、夹水、夹痰、夹火,因此不能一概责之于虚而妄补,在补虚的同时,还应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分别辅以熄风、消水、祛痰、清火之法,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应适当配合外治之法。

(三)常见证治

1.肾气亏损:

证候:颅缝及囟门逾期不合,头颅增大,额上青筋暴露,头倾眼垂,白多黑少,颈细身瘦,语迟行迟,舌淡,指纹淡青。

治法:补肾益髓

方例:补肾地黄丸。

2.肾虚肝亢:

证候:颅缝裂开,前囟宽大,头皮光急,眼楞紧小,目无神采,烦躁不安,手足心热,时或瘈疭,口干舌红。

治法:益肾平肝。

方例:河车大造丸加鳖甲、牡蛎。

3.脾虚水泛:

证候:颅缝开解,面色胱白,神情呆滞,白睛多而目无神采,肢体瘦弱,腹大如肿,大便稀溏,小便少,舌质胖嫩,指纹色淡。

治法:扶脾利水。

方例:理中汤合五苓散。

(四)临证权变

根据前人经验,有审察父母体质而立方者。若父精不足,用钱氏地黄丸加鹿茸;母体气血俱虚者用八珍汤加黄芪、龟板。此外,若颅缝合而复开,头皮青筋暴露怒张,发热气促,则为热毒壅结,宜用犀角清络饮清热通络。

〔调护〕

1.婴儿宜母乳喂养,多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注意保护患儿头部,抱病儿时,必须托着头部,因头部重,颈项难以支持。

〔应用例案〕

一小儿14岁,解囟,自觉头大,视物昏花,畏日羞明。此禀赋肾气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及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茱萸,半载愈;二载而囟合。既婚之后,仍觉囟门开解,足心如炙。喜其断色欲,薄滋味,日服前药二剂,三载而愈。后入房两腿痿软,又教以服前丸,守前戒而愈。

:本病虽多见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但本例14岁始解颅;本病预后不良,往往抱残终身,但本例治疗得法,“二载而囟合”。可见疾病有常亦有变。病愈之后,最怕食复劳复,故本例“既婚之后,仍觉囟门开解”,若非早“断色欲,薄滋味",则必成痼疾。”

〔简便验方〕

1.封囟法:治头缝不合,名曰解颅。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细末,醋调涂于绢帛上,烘热贴囟门上,以合为度。(《幼幼集成•头项囟证治》)

2.用蛇蜕炒焦为末,用猪颊车中髓调敷顶上,日三四度。曾有人作头巾裹,遮护之,久而自合。(《三因方•解颅治法》)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由肾气不足故也。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髓脑不足,不能结合,故头颅开解也”。

《幼幼集成•头项囟证治》:“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骨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晴多,面㿠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