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疮”、“雪口”。以其状如鹅口故名。由火热之邪所致的口腔疾病。临床以口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特征。临床分虚实二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胎热内蕴、外感邪毒及素体阴虚、虚火上炎等因所致。
(一)胎热内蕴,外感邪毒 孕妇素体阳盛,喜食辛热炙煿之品,胎热内蕴,或胎儿出生后口腔不洁,复感秽毒,外内合邪,蕴积心脾而成。因口为脾之窍,舌乃心之苗,心脾郁热上薰于口舌,故口腔满生白屑。
(二)素体阴虚,虚火上炎 小儿素体阴虚,或热病后伤津耗液,水不制火,虚火上浮,口腔亦可白屑堆积而致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见于哺乳小儿,尤以早产儿、体质虚弱的婴幼儿最为多见。
2.主要症状是口腔上先起白屑,状如凝乳,随拭随生,不易清除。
本病应与白喉鉴别:白喉的白膜先起于喉咽,渐次蔓涎口腔,其色灰白不易拭去,伴有咽痛、犬吠样咳嗽和发热等全身症状。
此外,婴儿吐乳之后,舌上残留奶块,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极易擦去。
(二)论治要点
本病多因先天胎毒,蕴积心脾,故应以清热泻火为主要治则。清热泻脾散为常用方剂。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致脾肾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炎,其治法又当滋补肾阴,引火归元,故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补肾阴,用肉桂以引火归元。
(三)常见证治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舌满布白屑,状如积雪,周围绕以红晕,身热烦躁,面赤唇红,口内灼热疼痛,吮乳啼哭,溲赤便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火。
方例: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舌白屑稀散,形体怯弱,面白颧红,五心烦热,神气困乏,口干不渴,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治法,滋补肾阴,引火归元。
方例: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四)临证权变
本病蔓延颇速,白屑可上延鼻道,下及咽喉,如雪花叠叠,上下壅塞,引起呼吸不利,吮乳困难,面色青紫,喉中痰鸣,故应强调早期治疗,如已发展到呼吸障碍,必须及时对症处理。
〔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
2.乳母不宜食辛热炙煿及酸辣刺激之品,喂乳器应严格消毒。喂乳前奶头要消毒。
3.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损伤口腔粘膜。
4.对禀赋不足,久病久泻患儿更应加强护理。
〔应用例案〕
曾某某,男,20天。近两日口腔及唇舌忽现白屑,渐而增多,大便甚臭,小便黄。诊见口腔白屑满布,唇舌尤密,试之屑脱而不出血。舌质红,唇微燥。指纹红紫,两足欠温。此因胎中感受热毒之气,蕴积于心脾二经。生后发于口舌所致之鹅口疮。治宜清热解毒,结合外治法。
内服:
连翘2克 黄连1克 石膏10克 甘草1克 灯芯10根
二剂水煎,日服1剂。
外治:
1.鹅屎白(新瓦烧红,焙存性,研成细末)、桑树腺(如割漆法,取汁)各等分。冷开水淘取二次米泔水,入上药搅匀,用消毒棉签蘸药水拭擦患儿口腔。白屑脱落在棉签上,换棉签再擦3次。
2.吴萸15克(研细末)入面粉少许,酒调和做饼,敷两足心,包扎好,勿使移动、足得温则去。
复诊:诸证好转,白屑大减,足巳得温,原方再服1剂,仍结合搽法。获痊愈。(《湖南老中医医案选》)
按:本案大便臭,小便黄,且唇燥指纹红,刚出生20天,故胎热内蕴无疑,内以清热解毒,但两足欠温,热阻于上,外治以引热下行为法,内外合治,寒热平调,故获速愈。
〔简便验方〕
外治法:先以野蔷薇露或金银花露或一枝黄花30克,煎汤冷却,洗拭患处白点,再吹以青欢口散,或柳花散每日4〜5次。亦可应用2﹪龙胆紫溶液涂患处,或用2〜5﹪重碳酸钠洗涤患处,每日5~6次。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录之。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重发于口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