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
口疮又名“口疳”,是常见的口腔内膜溃烂性疾病。临床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烂点为主要特征。本病多由火热毒邪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心脾积热、复感邪毒乃虚火上炎、阴液亏耗等因所致。
(一)心脾积热,复感邪毒 小儿过食膏梁厚味,或饮食不调,致脾胃积热,心火亢盛,热盛化火,循经上攻口腔,或口腔不洁,邪毒入侵,发为本病。
(二)虚火上炎,阴液亏耗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津,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致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初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薄黄或糙腻,舌质较红,唇部和口腔粘膜发生泡疮,如针尖大小,周围有红晕。
2.泡疮散在和成簇汇集,灼热疼痛,口臭流涎。
本病应与口糜鉴别:口糜,见满口糜烂,或口唇及舌上出现豌豆大小糜烂点,周围有红晕;口腔内有特殊气味,糜烂漫延至咽喉,可致患儿不能哺乳进食。
(二)论治要点
本病有虚实之分,凡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口臭流涎、甚或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者,为实证,宜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之法。若溃疡较小、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较轻、但病程较长,兼见神疲,颧红,口干者,为虚证,宜滋阴降火之法。
(三)常见证治
1.脾胃积热:
证候:口腔溃疡较多,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兼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例:凉膈散。
2.心火上炎:
证候:口腔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宁,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心导热。
方例: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溃疡,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口流清涎,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质淡红,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大补阴丸加麦冬、石斛。
(四)临证权变
口疮患儿因溃烂疼痛,可出现流涎拒食,精神躁扰等症状,只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不需作特殊处理。如慢性口疮,白泡色淡,大便溏,下肢冷,宜理中汤温之,则浮焰自熄。如口涎舌淡下肢冷者,宜济生肾气丸。
〔调护〕
1.保持口腔清洁,若出现破损,及时擦冰硼散。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服食过热、过咸、过酸之物。
〔应用例案〕
褚某,女,1岁。纳呆1周,夜寐不安,口臭薰人,便干溲少,齿龈红肿出血,口腔溃疡疼痛,舌苔黄腻,脉象有力,系脾胃湿热,郁而化火,治予清热化湿,泻火解毒。
鸡苏散9克(包) 玉泉散9克(包) 黛蛤散9克(包)甘露消毒丹9克(包) 甘中黄3克 黄连3克 川朴3克 竹叶6克 芦根1支 茅根2扎 扁豆9克
二剂,诸症大减。继原方去甘露消毒丹,加土牛膝9克,3剂而愈。(《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按:本案一派湿热见证,仅清热解毒则难以凑效,故而需加化湿之甘露消毒丹,2剂后湿热化则去之,加土牛膝清热解毒,引热下行则愈。
〔简便验方〕
1.用凤凰衣微火焙黄,橄榄烧存性,儿茶三味俱等分,共为末。以3克为则,加冰片1.5克,搽患处。
2.生附子1个,切焙为末,醋和作饼,男左女右贴足心。
3.吴茱萸60克研末,少加面粉,醋调作饼,贴于足心,以布扎之,过夜即愈。
〔文献摘录〕
《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薰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沆瀣丹,外以地鸡、鼠妇擂水搽疮上。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