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嗽
喘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等为主要特征。病情严重者,可伴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心阳虚衰或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呼吸浅促等邪陷厥阴的危候。本病常继发于感冒、麻疹之后,或伴发于其它疾病过程中。先天不足、疳证等体质虚弱的病儿患此病后,病情常较重,且可反复发病或迁延难愈。
喘嗽的命名,首见于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篇》,是对麻疹期中出现肺闭喘嗽症状时所立的证候病名。至于历代文献所述的“肺风痰喘”、“火热喘急”、“马脾风”等,均属喘嗽中的一种症状,未能包括本病的全部证候。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冬春两季及气候骤变时更为多见。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易罹疾,年龄愈小,其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感受风邪,而又因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抵抗力差而发病。秦景明《病因脉治》说:“肺家伏热,外冒风邪,束于肌表,肺热不得发泄。”可见导致本病发生往往是内外合邪为患,而内因即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方面。风邪侵犯肺卫,引起肺气郁闭则是本病病机。风邪有夹寒夹热不同,故可呈现风寒或风热的证候,临床所见,风热者多于风寒,这是因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疾病传变迅速,风寒之邪急速热化的缘故。
邪气闭阻于肺,肺络失宣,则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阻于气道,痰随气逆,往往壮热烦渴,喘嗽多痰,甚则痰声漉漉,如邪热化火,内陷厥阴,则可致狂乱,昏迷,抽搐之变证。
肺气闭塞,则血流不畅,脉道壅滞,故重症病儿常有颜面苍白,口唇指甲、舌质发紫等气滞血瘀证象。若正不敌邪,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可导致心阳不振之变。心阳不振则血脉不得温运,又会加重血瘀和肺气闭塞,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出现阳气暴脱。
总之,主要是由于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郁阻,日久生热,肺热熏蒸,将津液化为痰浊,痰阻肺络,壅塞气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发为喘嗽。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其病机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痰热是主要的病理产物。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初期与感冒相似,但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化热入里,发为喘嗽。证见喉间䶎齁,咳嗽不得舒畅,喘息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
2.若火毒炽盛,内陷厥阴者,可出现壮热烦渴,狂乱,昏迷抽搐;若邪盛正虚,心阳虚衰者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弱疾数等变证。
本病应与咳嗽、气管阻塞病证鉴别:
1.咳嗽:①以咳嗽为主要证状。②一般不发热或低热,全身情況好,症状较轻。③少有并发症。
2.气管阻塞(又称“支气管异物”):①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②临床表现因异物的大小、阻塞的部位、阻塞的程度、以及体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轻重不一。③病程迁延,复感外邪时可反复发热。
(二)论治要点
由于本病病因有风寒、风热不同,患儿年龄体质有别,故发病有缓急,病情有轻重,按本病发生发展的临床演变规律,可分常、变二证。常证以风邪闭肺、痰热闭肺最为常见,故本病的基本治则,以宣肺定喘、清热化痰为主。痰多者首应涤痰,喘甚者先予平喘,肺热者宜清肺泄热,病久气阴耗伤者则宜补气养阴。对于各种变证则应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论治。
(三)常见证治
1.风邪闭肺:多为本病的早期,根据受邪性质不同,可分风寒闭肺和风热闭肺,其中以风热闭肺为多见。
(1)风寒闭肺:
证候:发热无汗,呛咳气急,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腻,质不红,指纹青,脉浮紧,年长儿常自诉恶寒体痛,此证多见于气候严寒季节。
治法:辛温开肺。
方例:三拗汤合葱豉汤或华盖散。
咳嗽痰多者,加炒莱菔子、姜半夏;如寒邪外束,里有伏热,表现为咳嗽气促,发热口渴心烦,苔白腻脉数者,宜大青龙汤。
(2)风热闭肺:
证候:轻证可见发热恶风,咳嗽气促,微有汗出,口渴痰多,咽部红赤,舌苔薄白微黄,脉象浮数。重证则见高热不退,咳嗽频频,气急鼻煽,涕泪俱无,鼻孔烟霉,喉中痰鸣,口渴烦躁,面色红赤,小便黄少,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干,脉象浮数而滑。
治法:轻证以辛凉轻剂宣肺化痰;重证以辛凉重剂化痰定喘。
方例:轻证用银翘散;重证用麻杏石甘汤。痰多色黄者加浙贝、竹沥、半夏、天竺黄;热重便秘者,加桑白皮、制大黄;邪热伤阴者,加鲜石斛、鲜生地、荸荠汁等。
2.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气急鼻煽明显,喉鸣痰涌,声如拉锯,面色青紫发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象洪数。甚则两胁煽动,胸髙抬肩,摇身撷肚。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例: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热毒炽盛者,加黄芩、山栀、黄连;痰热壅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竹沥、半夏。喘甚痰涌、便秘而病情较急者,可用牛黄夺命散。面唇严重青紫者,加紫丹参、当归、赤芍、红花。
3.正虚邪恶:多见于本病后期恢复阶段,其特点是虚多邪少,根据病邪性质和体质情况可分阴虚肺热和肺脾气虚二证。
(1)阴虚肺热:
证候:潮热盗汗,面唇樱红或潮红,干咳痰少,舌苔光剥,舌质红而干,脉象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例:沙参麦冬汤
潮热干咳甚者,可选加青蒿、白薇、地骨皮、五味子、瓜壳、川贝等。
(2)肺脾气虚:
证候:低热起伏不定,面色㿠白无华,若易汗出,咳嗽无力,喉中痰鸣,气喘不甚明显,精神疲乏,消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
方例:人参五味子汤。
虚汗特多者,加黄芪。痰多者加陈皮、半夏、陈胆星。咳嗽甚者,加紫苑、冬花。胃纳不振者,加谷、麦芽。
(四)临证权变
在本病发展过程中,若突然面色苍白青灰,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盛,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按及瘀块,舌苔薄白,舌略紫,脉象微弱疾数者,乃是心阳虚衰的表现,应急予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宜参附龙牡救逆汤治疗。若气阴两竭,可加生脉散育阴潜阳救逆。同时于上方中酌加当归、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助血行畅利。若热邪炽盛,化火内陷厥阴者,可出现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法当急予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用羚羊钩藤汤,牛黄清心丸为治。若痰多深度昏迷者,于前方加菖蒲、郁金开窍解郁,天竺黄、竹沥、猴枣散豁痰。其它如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亦可随证选用。
〔调护〕
1.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及室内适当温度、湿度。
2.保持安静,经常变换体位。
3.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忌吃油腻荤腥、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助热生痰。
4.对重证患儿要随时巡视,吸痰和观察病情变化。
5.对先后天不足,疳证等病儿患有本病者,除积极治疗本病外,同时还要治疗原发病。
〔应用例案〕
例一、何某某,男,9个半月。病历号:68068;1962年12月10日初诊。
患儿因咳嗽月余,日渐加重,且发热作喘,经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极重型)”。
体温,39.8℃.精神不佳,时时烦扰昏睡,呼吸促迫,鼻煽胁动,喘憋(给氧气吸入),面赤唇红,大便每日8〜9次,有奶瓣,粘而色黄,小便黄少,脉浮数有力。
辨证:肺内蕴热,感受温邪,邪热充斥内外灼伤津液。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疏解,少佐益阴。
方例:芥穗3.6克 板蓝根4.5克 花粉6克 炒栀仁3克 元参6克 射干1.8克 麻黄0.9克 杏仁3克 安宫牛黄散0.9克 分三次服。
服药三剂病情好转,体温渐降至正常,咳嗽有痰,大便正常,眠食均佳。上方去牛黄散加减,再予数剂告愈。(《中医杂志》10:8:1964。)
按:本例为肺内蕴热复感温邪,以致邪热充斥内外,津液灼伤,治宜清解疏宣,少佐益阴之品,方中加入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方)能加强清热解毒,兼开痰热之闭,故服之效如桴鼓。
例二、徐孩,发热六天,汗泄不畅,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指纹色紫,已达气关。前医叠进羚羊、石斛、钩藤等,病情加剧。良由无形之风湿与有形之痰热互阻肺胃,肃降之令不行,阳明之热内炽,太阴之温邪不解,有似惊厥,实非惊厥,即马脾风之重症,徒治厥阴无盖也,当此危急之秋,非大将不能去大敌,拟麻杏石甘汤加减,冀挽回于十一。
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 石膏三钱 象贝三钱天竺黄二钱 郁金一钱 鲜竹叶三十张 竹沥五钱(冲) 活芦根一两(去节)
二诊:昨投麻杏石甘汤加减,发热较轻,咬牙嚼齿抽搐均定,佳兆也。惟咳嗽气逆,喉中尙有痰声,脉滑数,指纹缩退,口干欲饮,小溲短赤,风温痰热,交阻肺胃。一时未易清彻,仍击鼓再进。
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 石膏三钱 象贝三钱广郁金一钱 天竺黄二钱 兜铃钱半 冬瓜子三钱 淡竹沥五钱(冲) 活芦根二两(去节)
三诊:两进麻杏石甘汤以来,身热减,气急平,嚼齿抽搐亦平,惟咳嗽痰多,口干欲饮,小溲短赤,大便微溏色黄,风温已得外解,痰热亦有下行之势,脉仍滑数,余焰留恋,然质小体稚,毋使过之。今宜制小其剂。
净蝉衣八分 川、象贝各钱半 金银花三钱 通草八分杏仁三钱 炙远志五分 连翘钱半 花粉三钱 兜铃钱半 冬瓜子三钱 活芦根一两(去节) 荸荠汁一酒盅(冲) 冬桑叶三钱
〔简便验方〕
肺炎合剂:银杏9克、青黛3克、地骨皮9克、钩藤9克、车前草9克、陈皮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文献摘录〕
《幼科要略》:“风温肺病,治在上焦。……此证初因发热喘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姜皮、花粉。若色苍,热胜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凉清散,……。若日数渐多,邪不得解,芩、连、凉膈亦可用。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鼻窍无涕泄,诸窍欲闭,其势危急,必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病减后,余热,只甘寒养胃阴足矣”。
《婴童百问•喘急》:“其伤寒肺气壅盛发喘者,是表不解,以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辨其冷热而施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