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 附:流脑
风温是感受风温病邪所致的外感热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初期常以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肺卫症状为主要特征。邪热内传中焦,属顺传者则可见阳明经证或腑证,较为易治;属逆传心包或邪窜肝经者,则病情多属凶险。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本病治疗基本原则,是泄热透邪,顾护阴液,即古人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儿科常见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支气管肺炎、出疹性疾病的早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风温病邪是本病的致病原因。风温病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初起可见肺卫症状。若病邪较轻,正气较盛,则风温之邪由表而解。若病邪较重,肺卫之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其发病趋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顺传于胃,一是逆传于心包。逆传,是邪由肺卫而内陷心包或直窜肝经,其病情多属凶险。
(一)首犯肺卫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风温病发病的基本规律。风温之邪,首犯肺卫,卫气郁阻,皮毛开合不利,肺气不宣,肃降失职,则见发热,恶风,咳嗽,口渴,苔薄白,脉浮数等。
(二)热邪入胃 风温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争,里热蒸迫,故见壮热,有汗不解,烦躁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等阳明经证;若患儿素有积滞,肺经邪热不解,顺传于胃而成阳明腑实证,可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按之则痛,舌苔黄燥,脉沉有力等。
(三)痰热闭肺 多由风温病邪灼伤津液,积液成痰,痰热交蒸,壅遏于肺,肺气失宣,则见身热汗出,咳嗽气急,痰稠色黄,舌红苔黄等。
(四)逆传心肝 风温病邪炽盛,内犯厥阴心肝。心主神明,心包被蒙则见神昏谵语。邪热化火,引动肝风则见抽搐、口噤等。舌红降或苔黄燥等,此均乃风温病邪逆传心肝,内热炽盛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多见。
2.初期可见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肺卫症状。
3.本病传变迅速,若顺传于胃,可见阳明经证或腑证,若逆传心包,可见神昏抽搐等证。
本病应与春温相鉴别:
1.春温有明显的季节性,仅发生于春季。
2.发病之前,可有饮食乏味,身体倦怠,小便黄短等症。
3.发于气分者,初起即可见灼热而不畏寒,口渴心烦,溲赤,苔黄等里热伤阴症状。发于营分者,病初即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神昏谵语,斑疹衄血,舌质红绛。
(二)论治要点
邪在肺卫者,辛凉解表为主。腑实者,以泄热通腑为主。痰热闭肺者,宜清热宣肺。逆传心包者,宜清热凉营,熄风开窍。病之后期,肺胃阴伤,宜甘寒清养以善其后。本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养阴保津,因风温之邪,俱属阳邪,最易伤津,故忌用辛温发散,若误用辛温,则可转为变证。如汗不出必发斑疹,汗过多则神昏谵语。用一般清热平肝熄风药难以止痉者,可加虫类定痉药,如蜈蚣、僵蚕、全蝎等,但属阴虚风动者,则不可使用。若痰热壅阻而致抽搐者,治当清化痰热。切不可见风治风。
(三)常见证治
1.风温犯肺:
证候:发热,咳嗽,口微渴,无汗或少汗,或恶风,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例:银翘散。
热甚者,去荆芥,加黄芩;咳甚者,加浙贝母、瓜蒌皮;渴甚者,加花粉。
2.热邪入胃:
证候:壮热多汗,面赤烦躁,口渴引饮,或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或沉而有力。
治法:清气泄热。
方例:白虎汤。
若热毒盛者,可加银花、连翘、板兰根等清热解毒;里热化火者,可加黄连、黄芩等清火泄热;津伤显著者,可加麦冬、天花粉、鲜芦根等除热生津。若见阳明腑实,燥结不下,邪热不去者,可合通下泄热法之调胃承气汤或凉膈散,急下存阴,经腑同治。
3.痰热闭肺:
证候:身热汗出,咳嗽气急,喉间痰鸣,烦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
方例:麻杏石甘汤。
若热甚者,可加银花、连翘、鱼腥草;痰多者,加浙贝母、鲜竹沥;喘甚面赤者,加葶苈子、大枣。
4.逆传心肝:
证候: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两目上窜,口噤强直,舌红绛,苔黄燥,脉强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例:羚羊钩藤汤。
若神昏谵语,属于热闭者,可兼用清心开窍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其中,安宫牛黄丸优于清热解毒,紫雪丹兼能熄风,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
(四)临证权变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但风为阳邪,温易化热,加之小儿疾病有传变迅速的特点,所以往往表邪未解,已传于里,或表里同病,或伴有阳明里热,或伴有阳明腑实。同时,因风温病变部位在肺,若痰热壅肺,则表现肺热喘嗽,且易虚易实。实则肺闭,虚则为心阳虚衰之证,如面色苍白,虚烦不宁,呼吸浅促,四肢不温,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固脱,可用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若肺气欲绝,出现神萎不振,表情淡漠,呼吸不振,脉细而微弱者,宜益气救阴,可用生脉散,重用人参。如心阳虚衰与肺气欲绝两种变证同时存在,可二方同进。
〔调护〕
1.冬春季节,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2.多饮开水,多吃水果,饮食以流汁或半流汁为主,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3.对神昏抽搐的患儿,要注意呼吸道通畅,防止痰涎阻塞而发生窒息。
〔应用例案〕
杨某某,男,2岁。时在冬末春初,气寒反温,复气温反寒。小儿肺气娇脆,卫外力弱,风温之邪,肺先感受,邪难透表,身发高热。前医认为小儿“纯阳之体”,热又增高,投石膏、黄连、牛黄、知母之类,直清其热,表邪愈闭,汗出不彻,呼吸粗促,鼻煽胸高。
诊视虎口纹青紫滞、舌苔薄白且干,面赤,唇边四白隐现青色。“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今内外拒闭,肺失清肃,卫气不达,愈闭其热,其热愈张,未能顺其势而发泄其邪之故。法当辛凉宣解。
冬桑叶3克 北防风3克 蝉蜕衣3克 瓜蒌皮3克 北连翘3克 南杏仁3克 苦桔梗3克 信前胡3克 浙贝母3克 牛蒡子(炒)3克 枇杷叶(刷净)3克
复诊:胸背漐漐汗出,晨间鼻内略有清涕,咳声稍亮,身发潮热,指纹似转红活。热泄腠开,邪从汗解。但腹部扣之如鼓声,余邪移滞于胃,肺胃失和。原方去蝉衣、牛蒡子、信前胡,加南沙参3克,炒知母3克。
三诊:热清息调,鼻流清涕,大便溏黄,腹部柔软,肺气清宣,胃机亦和。前方加减,以清余邪,依复诊方改桔梗2克,去防风,知母、连翘,加肥玉竹3克,广陈皮2克,紫菀茸3克,薄荷叶1克。
按:风温,即是感冒风热为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此乃论述风温初起误诊为风寒而用辛温发汗。汗虽出,身热不退,不能再用辛温逼汗而激发温邪更炽,当用辛凉解散之法。本例小儿患风温证,身虽发热,身无恶寒或手指发凉的征象,固不能误用辛温;可是,毕竟病在初起,小儿不能自述症状,应考虑病邪在表,发热无汗,应先辛凉透表,不能因其发热肆用寒凉以闭其表,导致胸高气喘。因此,采用辛凉轻清之剂宣肺透表。服后,汗出流涕,卫气通畅,也就热退喘平了。本属轻证,若误治,由轻转重,重则转危。(《李聪甫医案》)
〔文献摘录〕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卫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外感温热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幼科要略》:“风温肺病,治在上焦”,“病因发热咳嗽,首宜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蒌皮、花粉。若色苍,热胜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寒清散”。
《解儿难》:“风温咳嗽至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例,与风寒咳嗽迥别”。
附: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及皮肤瘀点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髙。
本病因感受温疫时邪而发病。由于传变迅速,故卫、气、营、血各期界限不明显,常见卫气同病,气营两燔的证候。个别病例起病暴急,邪势枭张,传变极快,卫、气分症状尙未显现,迅即毒入营血,逆传心包,内陷肝经,斑疹成片,闭、脱危候毕见,对于这一类患儿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本病属中医“温疫”,“春温”的范畴。
(一)卫气同病
证候:发热恶寒,汗或有汗,头痛项强,肢体痠痛,口微渴,噁心欲呕,或见咳嗽不乳,嗜睡,或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或见皮下斑疹隐隐,舌边尖稍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疏表。
方例:白虎汤合银翘散。
可加僵蚕、蝉衣、钩藤、葛根以疏风通络,加强透邪外出之力,兼以预防痉厥之变。
(二)气营两燔
证候:壮热神昏,头痛剧烈,呕吐频频,口渴唇干,神志不清,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前囟凸起,斑疹显露,舌红而绛,苔黄而燥,脉象弦数,指纹红紫。
治法:泄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例:清温败毒散
若呕吐频繁,影响服药者,先宜冲服或鼻饲玉枢丹,或鲜竹沥,以降逆止呕。头痛剧烈加龙胆草、珍珠母、生石决明以平肝泄火。斑疹成片,其色红紫,加紫草、大青叶以清热凉血。热闭心包,高热、神昏、谵妄,加郁金、菖蒲,以清心开窍,同时可配合紫雪丹内服。若兼痰热蒙闭,喉间痰声漉漉,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等以开痰闭。
(三)热陷营血
证候:壮热不退,肌肤灼热,神志昏迷,躁扰谵语,频频抽搐,角弓反张,皮肤大片斑疹,色紫,或鼻衄吐血,唇燥口干,舌绛少苔,或光剥如镜,且无津液,或舌质干绛不展,齿龈干结如酱瓣,脉细弦而数。
治法:清营泄热,凉血解表。
方例:化斑汤合犀角地黄汤。
若以热闭心包为主者,往往来势凶猛,高热、神昏、痰鸣、谵妄,宜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之类,急宜清心开窍化痰开闭。以肝火动风为主者,主要表现项强反张,抽搐不止,宜用羚羊钩藤汤,酌加僵蚕、地龙、全蝎、生石决明等。
(四)内闭外脱
证候:起病急暴,高热,神昏,惊厥,皮下瘀斑紫暗,迅速融合成片,突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指发绀,呼吸不匀,或初起神志尙清,旋即神志昏迷,烦扰躁动,乏力,舌质淡暗,舌苔灰黑而滑,脉伏而数,或散乱无根,或脉微欲绝。
治法:开闭固脱。
方例:生脉散或参附龙牡汤。
若以气脱之证危急者,则当先以回阳救逆,益气固为主,以救其急。一般可用生脉散,益气敛阴,或用独参汤益气固脱。若汗出肢冷较甚,可用参附龙牡汤回阳救逆。若内闭与外脱之证并重出现者,可以固脱与开闭并用。在益气救逆,回阳救逆的同时,可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此证十分危急,应配合各种抢救措施,积极救治。
(五)气阴两虚
证候:低热,或夜热早凉,神倦气弱,肌肉痠痛,甚则肢体拘急,心烦易怒,口干,动则汗出,纳少,口干舌燥少津,舌质红绛,或光剥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益气,以清余热。
方例:生脉散合大补阴丸。
若低热不退,加白薇、地骨皮、青蒿。
〔简便验方〕
鸭跖草、野养麦根各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用于风温卫分、气分阶段。(《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