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的源流与发展

〔自学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面授时数〕1学时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不同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起源

恩格斯说过“科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我国的医药起源也是和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的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的人们在使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如用石块、木棒的生产和斗争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创伤,患外疡的机会较多。对于自身机体的伤害,人们必然要设法修复,比如清除剌入肌肤的异物,应用树叶、野草等敷压止血……由此,原始的“清创”、“止血”法就自发地产生了。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利用“砭石”切开排脓,这大概就是最古老的外科手术了。

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排脓、药物外敷等是人类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最原始的、简单的“外科处理”。这便是中医外科的起源。

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殷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鼻)、疾耳、疾止(趾)、疾舌、疾足、疕、疥等,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有关外科的最早文字记录。《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砭针,治痈肿者”。该书还载有38种疾病,外科病有痈、疽,痹、瘿、痔、疥等。《周礼•天官》有疡医的记载,并规定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祝药就是敷药,劀是括去脓血,杀是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这些是我国最早应用手术方法和腐蚀性药物治疗疾病的记载。医学的具体分工,有力地推动了医学按门类深入的发展。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系春秋时代作品,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古医方。书中载有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瘘、肿瘤、皮肤病等30多种外科疾病。在“疽病”下,有“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之说,这样针对不同的疾病,更换药物,调整剂量,可视为"辨证论治”的萌芽。并以“水银、谷汁而傅(敷)之”治皮肤病;用醇酒止痛和消毒,如“犬所齧,令无痛及易瘳方:令〔齧〕者卧,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这是世界上最早将水银和酒用作药物的记录。此外还记录了治疗痔疮的具体方法,如用小绳结扎“牡痔”,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这说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外科治疗水平。

二、形成

中医外科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很早,但渐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则是在汉代。就一般而言,在汉代外科学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一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有先进的哲学思想基础;三有代表人物;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五有继承和发扬的流派。

那时已经传世的《内经》奠定了中医外科的理论基础,对外科病的病因病机有了初步的阐明。《灵枢•玉版》说:“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痈疽”。《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这些都是对病因的认识。《灵枢•刺节真邪论》:“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则为痈”。这说明了外科感染的途径。《灵枢•痈疽》则是一篇完整的外科专论,对外科化脓性疾病的形成机理作了精辟的论述:“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这些理论直到今天仍然指导着外科的临床应用。此外,在治疗上,还记载了豕膏外敷、铍针放脓、斩刈死趾等治疗方法。《内经》中这些医学理论,基本上是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古代的唯物辩证法——整体的动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指导下形成的。

中医外科学形成于汉代的代表人物,是被历代誉为“神医”的东汉末年的外科鼻祖华佗(公元141~203年)。华佗安徽亳县人,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更擅长外科,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并首创了剖腹术。《后汉书》载:“若疾发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同时还有三个开腹病例,一例是死胎,二例为腹中疾。

汉代时,已有了专供外用的药物,如《周礼•天官》中记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郑玄注五毒谓:“今(汉)医人有五毒之药,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其中,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治疡"。此即是现代升丹的炼法和应用之先河。还有《五十二病方》中的水银、酒;《内经》中的豕膏(豕膏就是猪油),这些都是现时膏药的萌芽。塗猪油的方法后汉时仍在沿用,《后汉书•东夷传》:“冬以豕膏塗身,厚数分,以御风寒”。汉代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其中治疗肠痈、浸淫疮、寒疝、结胸等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中医第一部外科专著,为《金创瘈疭方》,成书于西汉前后,可惜没有传世。

由此可见,从理论到实践,从药物到手术,从制度到医生,中医外科到汉代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三、发展

汉代之后,由于儒学在中国占了统治地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思想影响了解剖和外科手术的发展,许多外科医生不得不隐姓埋名,如《晋书》载魏泳之兔唇,就是经手术治疗而愈,但医生却不留名。然而社会要发展,人们需要用外科的疗法以祛病和康复,所以,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外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成就有:

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成书于公元264年,其中有外科专论3篇,提出了近30种病证,特别对痈疽论述较为详尽。葛洪(公元281~341年)著的《肘后备急方》,对外科也有很大的贡献:①记载了疥虫和沙虱,指出了它们的生长坏境和传播疾病的途径,这比欧洲有文字记载的疥虫和沙虱要早一千多年。②用疯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例。③用海藻酒治疗瘿疾(甲状腺肿大类疾病)等等。

晋末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本书传为晋末南朝宋人刘涓子遗著,齐•龚庆宣整理刊行。原著10卷,现仅存5卷:卷一论痈疽的鉴别;卷二为战伤的治法;卷三述痈疽的证治;卷四叙脓肿的诊断与手术;卷五论皮肤病的诊治,共收方剂151个。书中很重视外治法,介绍了止血、止痛、收敛、镇静、解毒等治疗方法,因而医史界称之为我国的军阵外科著作。该书对痈疽辨脓、切开、排脓、引流等方面论述尤为精详,如以硬度辨脓:“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薄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如以痛辨脓等等。书中火针的运用,也是决脓术的一大发展。在痈疽的治疗上,该书初步建立了辨证论治的思想,运用了外治消(消散)、蚀(食恶肉)、收(收口生肌)的三种治则,体现了作者内外合治的丰富经验。总之,总结了古代中医外科学的成就和医疗经验,对我国外科学非手术疗法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隋唐时期外科的发展较快。巢元方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病源病理学专书《诸病源候论》包含有不少外科内容,如瘿瘤、丹毒、疔疮、痈疽,痔瘘等,对皮肤病记述尤详,计有40多种。并对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如认为漆疮是:“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肯定了此病与人体体质的关系。同时还明确指出:疥疮有疥虫,癣病有癣虫。在当时条件下,能认识到有病源体的存在,确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在“金创断肠候”中记载了对“腹珊”(脂肪)脱出的手术,即先用丝线结扎血管,然后再截除。并第一次记载了人工流产术和肠吻合术,以及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可见当时对腹部外伤的处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载有丰富的外科学内容。孙思邈是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的创始人,他发明的吃牛羊乳治疗脚气病;吃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吃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都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至于葱管导尿法则比法国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法要早1200多年。其他尚有王焘的《外台秘要》,该书载痈疽、瘿瘤、脚气、痔瘘、金疮、恶疾大风等六卷,收方1300余首,亦是外科方药的重要参考文献。

宋代是我国医学发展较快的时期,外科学家从理论上更加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辨证论治进一步用于临床,如《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中有关外科疾病部分,除了对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详加论述外,还对不同的症状,详列不同的治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在外科疾病上的具体应用。在诊断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五善七恶”学说。在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创立了“内消”和"托里"的方法,并首先提出用砒剂治疗痔核,用蟾酥酒止血、止痛,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等。宋代以来,外科专著日益增多,东轩居士箸的《卫济宝书》(公元1170年),上卷专论痈疽,并附有简图;下卷专言治法,并对应用范围较广的方剂,一一列出其加减用法。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医疗器械,如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等。李迅的《集验背疽方》(公元1196年)是背疽专书,对背疽的病因、症状、用药、禁忌等均有阐述。指出发疽有内外之别,外发者易治,內发者难治。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公元1262年),强调对痈疽的辨证施治,区分寒热虚实以对证治疗,不可拘泥于热毒内攻之说而专用寒凉克伐之剂。强调了疮疡的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汤等很多方剂,至今仍在延用。

元代的外科成就,以齐德之《外科精义》(公元1335年)为代表。他总结了三十多家外科著作,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著而成。他从整体观出发,提出外科病多为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且论述脉诊甚详。在治疗方面,他认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全面的。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阴阳虚实,脉证结合,然后采用内外相辅的综合方法,他的这些思想有些很有实用价值。此外,还有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和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是一部创伤外科专著,是现今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载有全身麻醉文献的专著,比日本华同青州在1805年用蔓陀罗汁麻醉要早450年。本书对麻醉药的组成、适应证、剂量等均有详实的记述。

四、兴盛

明代以及清代鸦片战争之前的时期,是外科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名家辈出,著作如林,学术争鸣。

薛己的《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公元1529年)从理论到临床均加论述,文字简要,内容翔实,第一次详细记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汪机的《外科理例》(公元1531年)主张外病内治,切戒滥用刀针。曾说“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未”。说明医治外科疾病,必须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立法才能正确。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全书四卷,较全面地介绍了外科学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原则,细载病名,详列治法,并附有验案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此书大多收录,曾以“列证详、论治精”见称。这是一部代表明以前外科学伟大成就的重要文献。从学术思想上来看,该书重视脾胃。他说“疮全赖脾土”,“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又说“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使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在手术治疗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共记述了14种手术方法,如脱疽截趾(指)术、鼻瘜肉摘除术、食道异物取出术、下颌关节复位术、颈吻合术、腹腔穿刺排脓术等,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同时还述及了口唇创伤缝合术、缺耳、缺唇矫形术;并指出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等。而且设计制造了巧妙的手术器械,如鼻痔的摘除工具,这与近代使用的鼻瘜肉绞断器甚为相近。书中他还提出换药室应“窗明几净”,疮口应予冲洗。护理上,强调注意病人的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等等。由此,陈实功对外科学的发展可见一斑了。之后顺治、康熙时御医祁坤编写的《外科大成》,继承了《外科正宗》的理论和治庁经验。其子祁昭远,继承父业,康熙、雍正时任太医院院判。其孙祁宏源,编写了《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该书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尤重实践,系统总结了清代以前历代外科医家的经验,是学习中医外科的重要著作。

康熙乾隆年间王维德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公元1740年)。该书特点是: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所谓“凭经治证,天下皆然,分别阴阳,唯余一家”。把复杂的外科疾患分为阴阳两类,如痈阳、疽阴等。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除治疔用刺外,反对滥用刀针,禁用腐蚀药物。特别是对阴证的治疗具有独特的见解,主张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他说“世人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要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岂可凉乎?”自拟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等名方用于临床,直到现在,仍为有效方药。其后许克昌、毕法合写的《外科证治全书》继承了《外科证治全生集》的特长,而且有所发挥。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公元1809年),认为外科疾病的发病原因与其发病部位有一定的联系,“疡科之证,在上部者倶属风温、风热;……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辨证论治上对外科阳证、热证,特别是“走黄”、“内陷”的理论论述有所提高,而且首先引用了温病学派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提高了疗效,开拓了思路,至今仍有很大实用价值。在编写体例上以两种相似病证互编一篇,详加鉴别,对于辨证论治很有启发,这是中医外科学中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文献。其后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对高秉钧的学术思想有所发挥。

清代的外科著作除上述之外,还有陈司成的《霉疮秘录》(公元1632年),是我国第一部霉毒学专著。书中采用砒石、轻粉、雄黄、朱砂等药物制成丸剂或丹药内服,是世界上使用砷剂治疗霉毒的最早记载。陈士铎的《洞天奥旨》(公元1694年),善于使用内服药消散疮疡,其组方结构严谨,主药突出,颇有特色。顾士澄《疡医大全》(公元1760年),分门别类,便于查阅。高文晋《外科图说》(1834年),邹岳《外科真诠》(公元1838年)都各有特点,吴师机《理瀹骈文》(公元1864年),专述膏药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

近代张山雷《疡科纲要》(公元1927年),内容简要,立论、辨证、用药均有特色,对外科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近百年来,由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祖国医学受到排挤。解放以后,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中医政策,中医外科学重新获得新生和发展。如用中医中药治疗痈、疽、疔疮、乳病;用结扎和注射疗法治疗内痔;用切开或挂线疗法治疗肛瘘;内外合治脱疽、静脉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性狼疮、硬皮病、毒蛇咬伤、烧伤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急腹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理论上的探讨,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都出现了可喜的苗头。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世界医学作出了应有贡献。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加强对中医外科学的研究,以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更大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外科的起源。

2.外科形成于什么时代?其主要标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