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茧唇

生于口唇部位的岩肿,其白皮皱裂,状如蚕茧,故名“茧唇”,本病病名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其特点是,初起下唇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似乳头、蕈状突出;溃烂后翻花如杨梅。

本病为口腔癌中较常见的一种癌症,发病率是口腔癌中第三位,多见于40〜50岁以上的男子。本病大约有90〜95%发于下唇的唇红缘部。发病与长期吸烟,使用咽嘴烟斗的慢性刺激有关,唇的白斑病和久不愈合的皲裂与茧唇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病因病机〕

唇为脾之外候,脾气开于口,胃经络于唇,因此本病的发生与脾胃二经有密切关系。具体原因有三:

1.过食煎炒炙煿,醇酒厚味,或长期吸烟,尤其使用烟嘴及烟斗的人,局部受损,脾胃受伤,生痰生热,蕴结于唇。

2.心思太过,忧虑伤脾,心火内炽,移热于脾而发。

3.亦有肾水亏损,相火上炎,火毒蕴蒸于唇而发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诊断要点是局部的望诊和触诊。初起的局部表现有三种情况:一是唇部结块如豆,无痛感,逐渐增大,质地坚硬,继而破溃。二是初起圆形肿物,突出如乳头,进一步溃烂似翻花,时津血水。三是初起唇部溃疡,但常为痂皮覆盖,揭去痂皮易出血,周围呈堤状,底部发硬,肉似翻花。这三种情况都能早期转移至颌下及颏下淋巴结,出现坚硬肿块。

本病还应与唇风、杨梅唇疳鉴别:

1.唇风:多见于儿童,在上下唇周围皮肤上发生红肿搔痒,或者干燥,裂口,疼痛,伴有少量脱屑,但不坚硬。

2.杨梅唇疳好发于上唇,初为丘疹或硬结,四周肿胀,溃后呈紫红色,基底平坦。病程较短,可自愈,有梅毒接触史。

(二)论治要点

本病早期表现是局部肿痛燥烈,属正盛邪实证,治以清热泄火解毒为主。中后期由于长期渗液流血,气血耗损出现肾阴虚损症状,治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三)常见证治

临床上根据病机和全身症状可作如下辨证施治。

1.心脾火炽证:唇肿高突坚硬,或溃烂如火山口样溃疡,坚硬作痛,口渴,尿赤,苔黄,舌尖红,脉细数,证为心经之火,脾胃蕴热上炎,热盛津伤。

治法:清火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凉甘露饮加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等。

2.脾胃实热证:口唇肿块突起,灼热疼痛,面赤口渴,唇口燥烈,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证为脾胃实火。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

方药:凉膈散加僵蚕、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

3.相火上炎证:口唇溃烂,痛如火燎,色紫暗,时津血水,恶臭难闻,五心烦热,两颧发红,日轻夜重,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舌红无苔,脉细数等。此属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痛如火燎者,加元胡、白花蛇舌草;口干咽燥者,加麦冬、花粉。

(四)外治法

1.初期局部用玉枢丹外敷。

2.外敷皮癌净,或以蟾酥饼贴之。

(五)临证权变

本病药物治疗不效者,可行早期手术切除。后期可累及颌下而出现坚硬肿块,成为失荣病,治疗方法参照本章第五节。

〔调护〕

1.戒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2.唇部溃疡或皲裂不愈者,应及时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应用例案〕

薛立斋治一妇人,怀抱久郁,患茧唇,杂治消痰降火,虚证悉具,盗汗如雨,此气血虚而有热也,用当归六黄汤。内黄芩连柏俱炒黑,二剂而盗汗顿止,仍用归脾汤、八珍散兼服,元气渐复,更以逍遥散加归脾汤间服,百余剂唇亦瘥。(选自《续名医类案》)

〔文献摘录〕

1.《疮疡经验全书》:“若肿起皮皱裂如蚕茧,故名曰茧唇也。”(此为本病早期的记载)

2.《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茧唇脾胃积火成,初如豆粒渐茧形,痛硬溃若翻花逆,久变三消定主凶。”又说:“初起及已成无内证者,用蟾酥饼贴之,陀僧膏盖之,日久渐消。或口渴者,宜服清凉甘露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