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论

乳房病包括乳痈、乳发、乳疽、乳痨、乳房部肿瘤和其它患于乳房部的疾病。由于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其发病率远远高于男子,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病。

中医将乳分为乳头、乳晕、乳房、乳络四部分。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所以肝气不疏,胃经热盛,易生乳病。治疗也多从肝胃入手。

中医书籍很早就有关于乳痈的记载。约在公元317年左右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妳发”、“乳痈”、“妬肿”、“乳肿”等病名,用灸、敷、内服药等法治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用鹿角烧灰或磨汁外敷治疗乳痈,确有疗效。《刘涓子鬼遗方》对乳房病的记载有“乳痈”、“发乳”、“妬乳”、“乳结肿”以及“妇人发房”等五种,并开始用王不留行、黄芩、淡竹叶、丹参、芍药、当归、白芷等药物组成的内服、外敷方剂治疗,及“以针要脓”法排脓。

到隋代,在我国第一部有关病源、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中,便相当清楚地分析了乳痈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因乳汁蓄积”;“热盛乘于血、血化成脓”;“肤腠理虚,有风湿之气,乘虚客之”等等。

宋代,《卫济宝书》更认识到年龄与乳病的关系,“乳痈……四十以下,治之多癒,四十以上,十癒四五,……腐漏三年而死。”这实际上是描述了乳痈或乳岩的预后。

元初,朱丹溪对乳痈的认识已相当明确,治疗大法亦已初具规范。他对饮食、情志等多方面导致乳病的因素均已有所认识,并拟出了“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的治疗大法。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所载“吹妳方”,现在临床应用仍有良效。他说蒲公英主乳痈,煮汁饮之自消,实为经验之谈。

自明以来,中医外科有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常规治疗大法。仅就乳痈来说,《外科正宗》论证详细,治法平正。而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外科理例》更为深刻,它不仅较早地记载了乳岩的症状、治疗以及乳癖、乳疬、乳痰等等,在探讨乳病的病因中,对精神刺激这一因素更为重视,如“久郁"、“因怒”致病等,所用方药如神效瓜蒌散,临床上确有良效。王肯堂在《外科准绳》中记载了月经与某些乳痈的关系。

清代余听鸿对乳房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有独特贡献。他以人体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认识到乳病不论何种原因,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气机紊乱和冲任失调。所以主张“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这一论点,一直成为以后中医治疗乳房病的一项重要原则,从而使乳房病的疗效有了显著提高。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乳房为“宗经之所”,“女子致命之地”。

从经脉所属来看,足阳明胃经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协肋。因此,乳房主要与肝、胃二经关系密切。但不只此,还有足少阳胆经,下胸中,循胁里;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脾经大络(叫做“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分布在胸胁;胃经大络(叫做“虚里”)出于左乳下。可见这些经络与乳房也均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古人称乳房为“宗经之所”。

从脏腑气血的关系来看,乳汁化生于气血,而气血来源于脾胃之谷气,所以乳味醇甘。乳汁的疏泄通利,为肝胆木气所主司。乳汁的稠厚与稀薄,与冲任二脉的关系密切。因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气血上行则化而为乳,下行则成经信。所以妇人授乳期间,便无月经按月而至。反之,乳房病变也会影响冲任之盛衰。所以,古人说乳房为”女子致命之地”。

男子乳房属肾。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气为主。肾中真阳循经上达于乳,起温煦作用。如果肝气郁结,木气不疏,真阳不能上达,则可致生乳病,甚至形成癌症。

〔病因病机〕

一般说妇人多愁善感者多,肝气抑郁则外邪易侵而乳汁易积,气血易滞而痰浊易凝。所以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外邪侵袭,肝气郁结,胃热壅滞,冲任失调,肝肾不足,痰浊凝聚,瘀血阻络,或乳汁蓄积,化热酿脓等。

化脓性乳房疾病,多由乳头破损,感染邪毒;或嗜食厚味,脾胃积热;或肝气不疏,乳汁积滞,排泄障碍,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脓肿。肿瘤类乳房疾病则由情志内伤,忧怒抑郁,肝脾受损,气滞痰凝而成“乳中结核”;亦有由于先天不足或生育过多,以致肝肾亏损,冲任失调,精血不足,水不涵木,易致肝火上升,灼津为痰,痰瘀互结而成肿块。

〔乳房肿瘤的检查法〕

1.患者体位:坐正,解开上衣,将两侧乳房完全显露,以作对比。

2.望诊:望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乳房体积的变化。②乳头的内缩和抬高:乳头的内缩虽为乳岩常有的征象,但亦可能是发育上的缺陷;而乳头的抬高,则是乳岩的特征。③乳房皮肤的改变:如皮肤变红,应追问病人是否在局部曾擦过刺激性外用药。患弥散型癌时皮肤亦发红,类似急性乳痈乳岩早期乳房皮肤往往已显有凹陷;如果让病人高举两臂,或用手抬高整个乳房,则凹陷部分更为明显,有时如橘皮。

3.扪诊:原则上应在月经期后作扪诊。一般未曾哺乳过的乳房,由于乳房腺体为纤维组织紧紧包住,故扪査时有均质感。哺乳后,乳房腺体从一度膨大的体积又回缩,纤维组织松弛,腺体较分散,特别在脂肪层甚薄的乳房,扪查时有如旧棉花毯感。

一般让病人正坐着进行扪诊,但遇下垂的乳房则要嘱病人平卧后再扪查。要交替地在上臂外展和内收的情况下扪查作对比。要先扪查健侧乳房,再同样地扪查患侧。扪诊时要用平坦的手指掌面轻柔扪摸;不可用手指抓捏,否则会将抓捏起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是乳房肿块。要先扪摸整个乳房,然后按次序扪摸乳房的四个象限:上内象限、上外象限及其伸向腋窝的角状凸出部分、下内象限和下外象限。继之,扪摸乳晕部分,并须注意是否有分泌物自乳头溢出;分泌物要作细胞学的检查。最后扪摸腋窝、锁骨下和锁骨上区域。扪摸患侧乳房时,一定要注意动作轻柔,以免引起癌细胞因挤压而扩散。

扪诊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肿瘤的位置和大小:50%以上的乳岩位于乳房的上外象限,余则分布在其它象限。

2.肿瘤的硬度和表面情形。

3.肿瘤与皮肤是否已有粘连:可用两手指轻轻夹住肿瘤两侧的皮肤,再轻轻提起以确定粘连性。在乳晕部位的肿瘤,由于部分或全部乳管穿过肿瘤,即使是良性的,亦有与乳晕、乳头发生粘连的征象。

4.肿瘤与胸壁是否已有固定:应先在水平面上,再在垂直方向,检查肿瘤的推动性,然后嘱病人以手用力叉腰,作同样的检查比较后始能确定。

5.局部淋巴结的检查,检查腋窝淋巴结时,检查者自前面用左手伸入病人右侧腋窝,用右手伸入其左侧腋窝;然后嘱病人内收上臂,下臂毫不用力地放在检查者的下臂上,这样,腋窝完全松弛,可清楚地扪摸到腋窝中央以及在腋窝前壁的肿大的淋巴结。检查患者腋窝后壁的淋巴结,最好是检查者站在病人背后扪摸,锁骨上淋巴结的检查亦宜自背后进行。检查时应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硬度及其活动性。

应该教会病人自己作扪诊检查。嘱病人平躺,将被扪诊乳房侧的手臂上举放在头后,然后用另侧平坦的手指掌面作扪诊,一个直径小于一厘米的乳房肿块,常可由病人自己扪到。如发现或疑似肿块,应立即到当地医疗单位就诊,以进一步确定肿物性质。

〔治疗〕

乳房疾病的治疗,离不开理气开郁的大法,但必须运用辨证论治的总则,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法则,常用治法有:

1.疏表解毒法:适用于局部肿痛,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证,如乳痈初期,宜瓜蒌牛蒡汤主之。

2.清热解毒法:适用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伴有壮热口渴、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如乳痈成脓期,宜内疏黄连汤主之。

3.解郁化痰法:适用于情志不畅,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的“乳中结核”类乳房疾病,伴有胸闷不疏,乳房胀痛,舌苔白腻,脉弦滑等。宜开郁散,逍遥蒌贝散主之。

4.托里透脓法:适用于疮形平塌,漫肿不收,日久不易破溃;或溃后脓水稀薄,腐肉不易脱落者,如乳疽,宜托里消毒散或透脓散主之。

5.补益扶正法:适用于面色无华,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唇舌淡红;或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舌红,脉细;或形寒肢冷,腹泻便溏,多兼疮面色淡,脓水清稀,久不敛口的局部见症。如乳岩、乳痨、乳疽等溃后。气血虚者,可用香贝养荣汤、归脾汤等,肝肾不足者,可用二仙汤、六味地黄丸等。

必要时,还应加以适当的外治法,如箍围消散法,提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以及手术治疗法等,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