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火烫伤
水火烫伤是遭受沸水或烈火时对人体局部及全身引起损伤的疾病,中医文献记载首见于唐代《千金翼方》。本病又称 “火烧伤”、“汤火伤”、 “火疱”,“汤泼火伤”等。历代中医对烧伤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有些至今在临床中应用。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火热所致,主要有沸水,滚油、火焰、电、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等作用于机体,轻则损及皮毛,甚则伤及肌肉筋骨,严重者火毒炽盛,伤阴耗液,邪毒乘虚侵入营血,内攻脏腑而变生它证。水火烫伤的轻重决定于火毒侵袭的程度和作用时间,由于范围和部位深浅的不同,所以引起的症状也不相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烫伤后首先要估计损伤的面积和深度,烫伤的面积愈大,深度愈深,其病愈重,因此正确的估计烫伤面积和深度对病人的处理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烫伤面积计算法:常用手掌法,即不论年龄大小,其五指并拢时手掌的面积占全身体表面积的1%,可以用患者手掌面积与伤面做一衡量,就能计算出烫伤面积的大小。烫伤的深浅程度一般分为三度,烫伤皮肤发红微肿为一度烫伤;烫伤皮肤发生水疱为二度烫伤;烫伤皮肤呈灰白或焦黑,甚至累及肌肉或骨骼为三度烫伤,并结合全身症状划分轻度烫伤与重度烫伤;轻度:总面积在10%以下,儿童5%以下的二度烫伤,局部皮肤潮红疼痛或有水疱,表皮脱落露出鲜红创面可以逐渐干燥而愈,一般无全身症状。重度:总面积在10~30%、儿童在6〜15%之间的二度烫伤或三度烫伤在10%以上,或头面、颈、手、会阴等处水火烫伤或电灼伤、化学烧伤局部红肿疼痛,甚则肉色灰白或暗红,易于染毒,严重的水火烫伤皮塌肉烂,疼痛剧烈,难以安睡,愈后形成疤痕。又因热毒炽盛内入营血,以致脏腑不和,阴阳失调而出现全身症状
(二)论治要点
热盛伤阴是本病的病机基础,因此在治疗中则以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由于热毒所传脏腑不同,故除共性症状外必须有某些脏腑证候的特殊表现,在辨治时以基础方为底,根据各脏腑的症状而进行加减治疗。
(三)常见证治
1.热盛伤阴:壮热烦躁,口干渴喜饮、便秘,小便短少,舌绛而干,苔黄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
方药: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2.阴损及阳:精神疲萎,气怯气促,但欲寐,四肢厥冷,舌体颤动,舌质淡、脉虚大无力。
治法:固气救脱,解毒养阴。
方药:参附汤、生脉散加减。
3.热毒内陷: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舌体短缩而卷,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凉血清心,开窍安神。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无犀角可用水牛角代。
若痉挛抽搐,头摇目窜或发黄疸者,加羚羊角、钩藤、龙齿、石决明;若便秘腹账,或便溏粘臭,次数频多,小便短小,恶心呕血者,加大黄、玄明粉、枳实、厚朴、大腹皮等;若尿闭、尿血、浮肿、喘息者,加车前子、白茅根、泽泻、大小蓟、琥珀等。
4.气血两虚: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创面新肉生长缓慢,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乏力者,加黄芪;生长缓慢者,加黄芪、银花、白蔹;不思饮食者,加砂仁、神曲。
(四)外治法
1.清洗创面:用2﹪黄柏水清洗创面,使创面清洁为度。而后用地虎酊(虎杖、地榆、70﹪酒精)喷洒创面,每2〜4小时一次,12~24小时结痂,以后每日3〜4次。
2.水疱处理:大疱可用三棱针从根部刺破,放出毒水。
3.创面处理:原则上初期一般采用暴露、后期采用包扎的方法。
4.初期创面未溃破者用烫伤膏调涂患处。每日一次。若渗出多者,流水不断的可用煅皮散外撒创面,每日1~2次。
5.中期创面有感染者,用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涂创面。二天—次。
6.后期腐脱新生时用生肌白玉膏外涂创面,二天或三天一次。
(五)临证权变
若出现黄疸加大黄、茵陈;便秘加大黄、芒硝;呕血、便血加三七、白芨、侧柏炭、槐花炭、地榆炭;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生蒲黄、阿胶、琥珀等;病之后期,热邪已退,脾胃损伤,口舌生糜、嗳气呃逆者,可用益胃汤、参苓白术散等调理。
〔应用例案〕
王XX,男,1岁, 1972年4月28日初诊。臀部、两腿、阴囊、少腹烫伤1天。当时立起水疱,周围皮肤潮红,患儿两目紧闭,全身肌肉抖颤,大哭不止,时而呕逆。平时大便干燥,两日大便未解。诊为Ⅱ度烧伤(面积40%)。苔黄厚,脉弦数。证属热毒炽盛,欲犯心包。治宜清热解毒,护心利湿。药用:银花24克、川连3克、车前子9克、木通9克、连翘18克、灯心炭9克、竹叶9克、川军3克、六一散15克、猪苓9克、归尾9克、绿豆衣9克、赤芍9克、丹皮3克、生梔子4.5克、生地12克,一日二剂,四小时一次,饮服。外治:先将水疱挑破,再将疱皮剪去擦净,以烫伤药粉用獾油调敷,勿令干,干以油润之,一日二次。
4月30日复诊。上方四剂呃逆已止,疼痛减轻。进食略增,大便已解。上方去木通、灯心炭、归尾、绿豆衣、丹皮、生地、梔子,加条芩9克、苍术9克、黄柏9克。5月5日三诊:疼痛已止,水泡未再起,局部渗出停止,大便正常,舌苔白,脉滑。药用:赤石脂9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六一散12克、防己9克、黄柏9克、炒苍术9克、当归9克、赤芍9克、车前子9克、猪苓9克、川军2.4克。外用烫伤药粉(滑石30克、冰片10克、赤石脂30克、轻粉6克、生地榆30克、麝香3克,共为极细末)于撒。5月12日四诊:创面已干并结痂。患儿已能平卧,继以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之法,调理善后。药用:归尾9克、赤芍9克、车前子9克、云苓9克、猪苓9克、炒白术9克、生芪9克、甘草3克。至5月30日,全部治愈。
按:本案初诊热毒炽盛,欲入心包,乃以清热解毒,凉血护心为当务之急。用药得力,药后则呕逆止,精神转佳。烧伤渗液多,多从利小便入手治疗,医者加用赤石脂涩湿收干,以防正常津液外渗,并配合烫伤药粉干撒,收到一定效果。后期使用健脾益气,扶正为主以收功。本案治疗程序设计合理,用药有祖传经验,值得学习。(节选自《房芝萱外科经验》)
〔简便验方〕
1.用腐烂橘子贮藏瓮内,日久成为浆汁,用以搽敷烫伤局部,能迅速长皮。(选自凌云鹏编著《中医外科概要》)
2.刘寄奴、寒水石各等分,共为细末,香油调敷伤处。烫伤皮肤起疱或溃疡面积较大者用之。
3.地榆、青黛、熟石膏各等分,研极细末混匀以香油调敷。
(上二方选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外科正宗•卷之四•汤泼火烧第六十一》“汤泼火烧,此患原无内证,皆以外来也,有汤火热极,逼毒内攻,又有外伤寒凉,致毒入里,外皮损烂者,以清凉膏、粟壳膏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