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蛇串疮

本病是骤然在皮肤上出现成簇小疱,痛如火燎,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其特点是:常突然发生,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伴有刺痛和臖核增大。本病亦可发生在其它部位,《外科启玄》说:“蜘蛛疮,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窝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干。”常因感冒、发热病、消化不良、精神刺激诱发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癒后很少复发。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情志内伤,气机郁结,气郁化火。或素体脾虚,脾湿内蕴,外溢皮肤而生;偶因外感风热邪毒侵入机体与体内之热相耳交织,发于皮肤而致。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滞凝,以致疼痛剧烈,日久才能消失。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抓主证,剧烈的刺痛,带状的丘疱疹,疹子色红明亮,内含澄清的液体,一般的较易诊断。二是根据发病部位和皮损特点辨其热毒兼湿还是兼风。三是应与热疮鉴别。

热疮:多发生在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如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群状,一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二)论治要点

本证为湿热内盛,治疗以清泄肝火,佐化湿热为关键,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重用大青叶、紫草、板蓝根;若局部疼痛明显加用延胡索、乳香、没药,以通经活络达到止痛的目的。

(三)常见证治

主证:发疹前局部皮肤往往有自觉疼痛或不适感,经过一、二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则出现密集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即变为水疱,内含透明澄清的液体,疱疹周围绕有红晕,水疱三五成群集聚一处或数处,常见形成一个小疱群,然后再发第二群,新旧疱疹群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数日后水疱内可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露出糜烂面,严重者可见出血点,血疱或坏死,最后干燥结痂,痂皮脱落后暂时有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愈后不留瘢痕,全病程约需二到四周。疱疹常发生在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一般以胸部、腰肋部、面部较多见,发于面部者症状多较重,常引起剧烈疼痛,甚至引起眼球疾患,或失明;耳部蛇串疮除有皮肤症状外可伴有听觉异常、眩晕、口眼歪斜等。

疼痛是本病的一个特点,可在疱疹出现前发生,亦可在疱疹出现后发生,通常儿童痛轻,老年患者痛重,有的皮疹已消但仍有疼痛。全身症状较轻,可见发热,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少寐多梦,烦躁易怒,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肝经湿热蕴结。

治法:清肝火、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

若发于颜面,加牛蒡子、野菊花;疼痛甚者,加元胡;发于腹部、下肢者,加苍术、黄柏、猪苓等,或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若症状轻者用龙胆泻肝丸9克,每日3次。

(四)外治法

1.七厘散水调,外敷患处,一日1次。

2.初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等,每日3次;或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3.水疱破后外扑青黛散末;有坏死者加掺九一丹外敷。

4.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刺之,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

(五)临证权变

年老体弱者患本病后,疼痛剧烈,即使皮疹消失,尚可持续数月,宜用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法,用逍遥散加丹参、真珠母、牡蛎、磁石、延胡索。

〔应用例案〕

朱XX,女,55岁。1980年2月6日就诊。三天前觉形寒微热,继见腹中线右侧带形红晕,刺痒剧痛,第二日有干性疱疹出现,疼痛难忍,以致影响食欲与睡眠。口干,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厚腻,脉象浮弦。诊为带状疱疹,证属肝经湿热,兼有风热。治拟平肝泄火,清化湿热,佐以消散风热,投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柴胡6克、龙胆草9克、板兰根30克、生甘草3克、荆芥6克、赤白芍各9克、车前子9克、炒牛蒡子9克、青黛3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外用药(青黛9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20克,共研为细末,鸡蛋清调和,搽患处,日数次)。服药3剂后,剧痛显减,计服6剂痛止,疹见枯萎,红晕消失。

:本案主要由于肝火妄动,湿热蕴遏发病,风热相搏为诱因。治疗重点在于清泄肝火,佐化湿热。内服药能控制发展,减少痛苦,加速病变转归。适当配合使用外用药,能得到更好的疗效。(节选自《千家妙方》)

〔简便验方〕

1.雄黄粉50克,75%酒精100毫升。

上药充分混合,贮瓶备用,每天搽2次,如疼痛剧烈,疱疹很多,在上方中加配2%普鲁卡因20毫升。(选自《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2月)

2.桑螵蛸(蛹未出者更好)

上药文火焙焦研为细末,贮瓶备用。加香油适量调匀涂于患处日3、4次。(选自《新医学》1975年6月)

3.雄黄10克 明矾10克 琥珀末3克

共研细末,用凉井水调如稀糊浆,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节选自《千家妙方》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卷六十四•缠腰火丹》“此证俗各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做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