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慢性湿疮

慢性湿疮多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成,亦有开始得病就为慢性。慢性湿疮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形成局部湿疮多无全身症状,惟以瘙痒为主,病程不定,易于复发,经久不愈。

〔病因病机〕

慢性湿疮的发病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成,多与风、湿、热客于肌肤久留不去有关。风邪久留不去,耗伤阴血,形成血虚风燥;湿邪久留不去,顽湿入血成毒,肌肤失养;热邪久留不去,耗伤阴津,肌肤失润等因而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辨皮损形态,二是辨病程长短,是否反复发作。三是结合全身症状辨其以血虚皮肤失养为主,还是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为主。

(二)论治要点

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皮肤苔癣样变是本证特点,皮肤肥厚干燥,色素沉着,落屑瘙痒是皮肤络脉被外邪所阻,肌肤失养所致,因此治疗中要辨清邪气的性质,风瘀络阻宜祛风活络,湿瘀络阻宜化湿活络;热郁络阻宜清热活络。

(三)常见证治

1.热郁皮肤:皮肤干燥肥厚有鳞屑,颜色棕红,间挟红斑,瘙痒剧烈,自感疼痛而痒反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法:养血活络,清热止痒。

方药: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

若阵发性搔痒者,加僵蚕、蝉蜕;抓后有少许渗液者,加泽泻、猪苓。

2.血虚风燥: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多有肝肾不足病史,皮色暗淡,皮肤浸润肥厚,有苔癣样变,有色素沉着、落屑。全身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痠软,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利湿。

方药:四物汤合萆薢渗湿汤。

瘙痒不能入眠者,加真珠母、生牡蛎、夜交藤;皮肤粗糙肥厚者,加丹参、益母草、鸡血藤。

(四)外治法

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加热烘疗法更好;亦可用川椒汤或苦参汤外洗患处;小腿部病变者,可加用缠缚疗法。

(五)临证权变

瘙痒剧烈加用蜈蚣、全虫、僵蚕、苦参,病久年高者,多有肝肾不足,加首乌、生地、熟地、枸杞。

〔调护〕

忌食辛辣、腥发、动风之食物,局部避免刺激。

〔应用例案〕

章XX,男,8岁,1973年1月8日初诊:周身起湿疹三年。1970年春先在左小腿出现小片红疙瘩,抓破流水渐成钱币样,不久又在右小腿出现同样皮损,逐渐播及肛门、阴茎、泛发全身,瘙痒甚剧,影响睡眠。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钱币状集簇之丘疱疹,部分糜烂、渗出、鳞屑,搔痕累累,尤以两腿、肛门、会阴、阴茎等处为重。脉细滑,舌淡,苔净,初为湿热浸淫,日久伤阴耗血。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润燥。方药:生地15克、元参9克、丹参9克、当归9克、六一散9克、茯苓9克、泽泻9克、白藓皮9克、蛇床子9克。水煎服。外用祛湿膏。10剂后躯干、阴茎、肛门等处皮损已消,只两腿皮损尚留三、四片未消。仍嘱服上方加地肤子15克,7剂。4月14日(近日)吃了一些鱼腥发物,小腿部分皮损反复,又见瘙痒渗水。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滑。改拟利湿清热。药用生地30克、黄芩6克、赤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6克、木通3克、六一散9克。5煎,每日外用生地榆15克,水煎湿敷。1976年其父称治愈后二年未发。

按:湿疹病延3年,朱老认为渗水日久,已伤阴耗血,故以生地、玄参滋阴增液;当归、丹参养血润肤;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蛇床子、白藓皮、六一散祛风除湿而止痒,10剂后皮损大部消退。后因鱼腥复发,改以利湿清热而愈。(节选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简便验方〕

吴萸、凡士林。吴萸研末,以凡士林调10%软膏外擦。选自《福建中医验方》

枯矾、蛇床子、白藓皮、黄柏,各一两。浓煎装瓶备用,外擦患处,日三次。(选自《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医宗鉴别•外科心法•卷七十四血风疮》“若日久风邪郁在肌肤则耗血生火,瘙痒倍増,夜不得寐,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宜服地黄饮子,外擦黄连膏、润肌膏合而用之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