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论
岩是生于身体上的恶性赘生物,其肿块坚硬如石,状如山岩而命名。喦、山严(上下结构)、岩、癌在文献中通用。
岩证,早在隋唐时代的《巢氏病源》、《千金要方》等文献中已有记载,不过当时把这一类疾病称为“石痈”。例如《巢氏病源》说:“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而成,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皮核相亲……”。《千金要方》:“疗石痈,坚如石,不作脓”。指出了肿块推之不移,与皮肤粘连,坚硬如石,不化脓等特点。宋·《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说:“癌或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这是对癌症临床特点的最早论述。宋·《妇人大全良方》对乳痈与乳岩作了区别。《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提出“早治得生”的论断。《外科正宗》对乳岩的症状进行了详细而形象的描述。《疡科心得集》对外科四大绝症——乳岩、失荣、舌菌、肾岩的证治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历代外科医书中记载较多的岩症大致有:失荣、舌岩(菌)、石疽、乳岩、肾岩、茧唇等。
本病的待点:多发于四十岁以上,局部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整齐,坚硬如石,不能移动,溃后臭水污秽,易出血,难收敛,不易治愈,每多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肿瘤是—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岩证的病因多由情志郁结、脏腑失调,饮食不节,六淫邪毒,以致经络滞塞,热毒内结而成。
1.情志郁结:忧怒无度,情绪抑郁,则使气机运行失常,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则气血瘀滞,久久便形成肿块。如乳岩的发生与肝郁气滞有明显的关系。
2.脏腑失调:岩证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有密切关系。正虚不能抵抗邪气侵袭,即容易发病。如胃癌、肝癌常为该脏器素有慢性病变恶化而成。石瘿也多数是肉瘿恶化而来。
3.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生,往往结聚成核,发为岩症。如噎膈、反胃与饮食偏嗜,过食辛热香燥之物,使津液渐亏,痰湿内生,气血瘀结有明显关系。茧唇,常因过食煎炒、炙煿,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循经上注于唇而成。
4.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火与外来异物毒邪都能引起岩症。这些邪毒蕴结,郁久都能化热生毒而成肿块。如舌菌的发生,多为心脾二经郁热火毒,循经上扰所致。肾岩的发病多与肝肾阴亏,虚火郁结有关。
总之,中医对岩证发病的基本观点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以七情内伤为主),阻碍了脏腑经络的功能,使正气先衰而后由于热毒、瘀血、痰湿凝聚于经络而成。
一般来说,岩证发病后,机体与疾病之间出现了邪盛正衰的不利情況。首先是由于正气内虚,不能抵抗外来刺激,从而引起岩证的发生。表现为一方面是岩症的肿胀、坚实,生长扩大,麋烂等邪实的表现;另一方面是气血越来越不足,渗液流津,出血,日益消瘦衰竭等正虚的表现。所以解决邪和正、攻和补之间的辨证关系,是认识本病和治疗本病的一个基本问题。
〔诊断要点〕
1.年龄:癌症以四十岁以上者多见,肉瘤则多发生于青少年。
2.发病过程:发病慢,病程长,晚期发现者多。
3.肿块的特点:坚硬如石,凹凸不平,边缘不整,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推之不移(即皮核相亲),多顺着淋巴管方向向外扩散如"蟹足”。
4.溃破后:越溃越坚,与周围组织粘连越紧。岩突不整,有菜花状、石榴状、杨梅状、蘑菇状等。分泌物似脓非脓,似血非血,清稀污秽,具有特殊之臭味。
5.全身症状:久病之后,气血衰败,危证出现。晚期多剧烈疼痛。
〔治疗〕
中医对岩证同样是采用整体治疗的方法,运用辨证论治的规律,从而达到治本清源的目的。仅从目前临床报道来看,早期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在以后的各个阶段中,予以适当的辨证论治,亦能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岩证破溃,灼热疼痛,渗液腥臭,伴有发热,心烦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脉数等症。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肿节风、山豆根、板蓝根、银花、地丁等。
2.活血祛瘀法:适用于肿块坚硬,痛有定处,舌紫瘀斑,脉弦涩等。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赤芍、土鳖虫、水蛭、丹参、乳香、没药、紫草等。
3.化痰散结法:适用于肿块不痛不痒,癥瘕结聚坚硬难移,舌苔白腻,脉滑等。如舌岩、失荣等病。常用药物有:南星、半夏、海藻、昆布、牡蛎、山慈菇、僵蚕、瓜蒌、白芥子、贝母等。
4.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肿块位于厥阴经络,伴有胸胁作痛、郁闷不舒,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等症,如石瘿、乳岩等。常用药物有:橘叶、香附、枳壳、九香虫、佛手、柴胡等。
5.扶正培本法:适用于精气耗伤,体虚神疲,面色苍白,倦怠乏力,或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脉沉细无力等症。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紫河车、阿胶、首乌、熟地、菟丝子、仙灵脾、黄精、当归、补骨脂等。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方向〕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出现了很多好的苗头,有着广阔的前景。关于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岩症的辨证论治的规律:运用一般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岩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当前的这些治法对岩症的认识是非本质的,因为还基本上没有控制岩证对人类的危害,所以我们有必要寻找探索一套岩症的辨证论治的新规律。根据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在临床经验,这个探索是能够成功的。例如:我们的先辈对癌症已有许多独特见解。《洞天奥旨》认为乳岩(癌)“大抵皆阳症,不比他痈有阴有阳,不必分阴阳,以定治法,但当别先后为虚实可。”这与中医传统理论可谓离经叛道了。所以他主张用“化岩汤”治疗初期乳岩,方为:人参30克、白术60克、黄芩30克、当归30克、忍冬藤30克、茜草根6克、白芥子6克、茯苓10克,并有良效。无独有偶,后世晚清·徐半龙也曾说:“乳岩初起知觉,即益气养荣,服大补之剂,犹可消散。若行气补血,则速其成。”亦是独特之见。现在各地亦有很多岩症治愈的个别案例。如四妙汤加味治愈湿疹样乳头癌等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加以反复研究,科学的综合归纳,找出治疗岩证的辨证规律及其方药,是完全可能的。
2.寻找抗癌有效药物:对各种不同的岩证,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癌疗效高的药物,可提高疗效。如皮肤癌用农吉利;浅表肿癌用“皮癌净”外敷;原发性肝癌用斑蝥素等。又如冬凌草,原是民间用以治疗噎膈的一种草药,而后经过科学研究,用于治疗上消化道癌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药物是医生的武器,能找到大量的有效的抗癌药物,対岩证的辨证论治必将是有力的促进。
3.尽量引进现代科学仪器和先进的诊断技术,狠抓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岩症有效与否的关键,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一个方向。